ID: 22633797

12《拿来主义》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4-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7次 大小:213956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拿来主义,课件,30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导入 毛泽东曾说:文化思想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今天我们依旧面临着文化冲击与抉择。“如何做”早在上世纪鲁迅先生就告诉了我们答案,直到今天依然适用。 知人论世 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1918 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知人论世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921 年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小说集 散文、散文诗集 杂文集 散文的一个分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直接而迅速地反应社会事变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以短小精悍、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论时事不留面子 , 砭锢弊常取类型” 鲁迅杂文特点 解题———拓展知识 杂文: 写作背景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正值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政府却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文化界的反动文人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逆流,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当时左翼文艺队伍中也有人受“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为了打击敌人,澄清在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的种种错误思想和观点,鲁迅写了此文。 初读标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3.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 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 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 认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 文化的重要意义。 研读文本 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谈到了哪些主义? 试比较这些主义,完成下列表格。 特点 实质 态度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自己不去(不送) 别人也不许来(不拿) 先送———还有———还要送(只送不拿) 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惧外、锁国 媚外、卖国 抛给、误国 给枪炮打开大门后,碰了一串钉子 活人替代古董, 显出一点进步 英国的鸦片、美国的电影、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日本的“完全国货”小东西…… 研读文本 为什么花大量篇幅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①先破后立,对比鲜明。先指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两种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顺理成章地引出自己正确的主张“拿来主义”。破中有立,使得观点立的更稳。 ②“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使“拿来主义”的观点更加突出。 研读文本 送去主义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古董展览 绘画展览 梅博士出国 卖国主义 枪炮打开了大门 碰了一串钉子 历史源头 表现形式 实质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尼 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发了疯 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子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