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35004

1.2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第五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02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1015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类,活动,环境,问题,第五,课时
  • cover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案 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 归纳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说明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说明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2.区域认知:结合具体案例,说明生态破坏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危害。 3.人地协调观:运用资料,说明环境及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分类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 4.地理实践力:调查身边实际生态破坏问题(如水土流失),综合分析并说明生态破坏对区域或全球产生的影响和原因,试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评价案例中人地关系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实例,综合分析说明环境污染对区域产生的影响和原因,试提出针对性措施。(重难点) 2.综合分析并说明生态破坏对区域产生的影响和原因,试提出针对性措施。(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五课时 【新课导入】 爱尔兰位于欧洲西部,历史上农业生产落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原产于美洲的土豆于 17 世纪初传入爱尔兰,后被广泛种植。爱尔兰选择土豆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虽缓解了人口和粮食压力,却明显降低了当地农业抵御病虫害的能力。1845 年,一种引发土豆枯萎病的真菌首次侵袭爱尔兰。由于爱尔兰的土豆品种不多,缺乏抵御真菌病等的基因,土豆病害很快肆虐全国,造成历史上有名的大饥荒,近 100 万人死于饥馑和饥荒带来的疾病,超过 150万人被迫移民。简要分析爱尔兰谷物农业产量低的自然原因。 【自主学习】 一、生态破坏 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比如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破坏湿地、开矿修路等,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严重失调,产生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 1.生态破坏的主要类型 主要类型 原  因 危  害 土地 退化 水土流失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等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损失,破坏土壤结构;导致下游湖、河、水库的泥沙增多,河床抬高,引发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荒漠化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降低 次生盐碱化 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 土壤盐分浓度高,作物根系吸水困难,根系生长不良,甚至烂根,影响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 生物多样 性减少 生态环境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 减弱生态系统抗干扰的能力,威胁系统的稳定性;部分物种灭绝 2.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中温带、亚热带山地、丘陵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半干旱、干旱草原区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湿润的低地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资源丰富区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半湿润、湿润的高原、丘陵地区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干旱、半干旱内陆地区或春旱严重地区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思考交流】 探究一 生态破坏 爱尔兰位于欧洲西部,历史上农业生产落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原产于美洲的土豆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