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案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课标解读】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运用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过程图,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碳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影响,提升综合思维。 2.区域认知: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3.人地协调观: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原理,关注碳排放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关注全球变暖问题,加强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4.地理实践力:通过生活观察与调查,了解身边与国际上的碳排放有关情况,结合区域背景探讨不同主体应对碳减排起到的作用,增强区域认知,提升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资料,说明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的关系,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重难点)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碳存在形式及碳循环过程。(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6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新课导入】 2020年9月22日,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我国将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前我国的年碳排放量约为160亿吨,简言之,就是要在40年间使我国的净排放从100亿吨变为0亿吨。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能源系统(生产和消费),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目前在85%左右。从全球来看,碳减排主要表现为减少碳排放量和增加碳汇。碳汇是指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想一想,我们有哪些措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自主学习】 一、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3)影响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安全,一些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面临灭绝的危险。 ①使生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将导致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海水温度和洋流的潜在变化使得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③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 ④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生产率提高,形成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 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比如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5)通过多种途径威胁到公众的身体健康。 【思考交流】 探究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020年9月22日,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我国将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前我国的年碳排放量约为160亿吨,简言之,就是要在40年间使我国的净排放从100亿吨变为0亿吨。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能源系统(生产和消费),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目前在85%左右。 1. 从全球来看,碳减排主要表现为减少碳排放量和增加碳汇。碳汇是指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想一想,我们有哪些措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综合思维) 提示: 减少碳排放:发展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发展清洁能源。 增加碳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加强城市绿化。 【针对性训练】 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圈层分别是( ) A.水圈 岩石圈 大气圈 生物圈 B.水圈 大气圈 岩石圈 生物圈 C.岩石圈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D.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2.①过程可能导致( ) A.臭氧层破坏 B.生物种群增多 C.全球气候变暖 D.海平面下降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