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39879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任务二 《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1705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任务, 诗歌朗诵
  • cover
诗意青春,“歌唱”祖国 ———九上一单元诗歌朗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新诗“活动·探究”单元,教材选编的六首新诗,均以描写自然之景或特定物象为主,来抒发作者对家国、对人物、对自然、对生命的“爱恋”等情怀。其中《沁园春·雪》是一首词,通过描绘北国壮美的雪景,歌咏祖国壮丽的河山,引出历代英雄人物,以此抒发诗人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周总理,你在哪里》感情真挚浓烈,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借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等形象,表现了周总理为人民、为革命至死不懈的伟大形象,思念之情喷涌而出;《我爱这土地》将自己拟作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大难当前的祖国,表达了对祖国深沉热烈的爱;《乡愁》则将无形的家国之思寄托在具体可感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之上;《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运用了“云烟”“星子”等一组特色鲜明的景物,歌一咏“四月天”的种种美好,借此赞颂了“你”带来的爱、温暖与希望;《我看》从看到的春天原野的美丽图景写起,由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引发对生命的咏叹。第一单元节选五首诗歌作品,其中既有奔放飘逸的《沁园春.雪》,也有形式灵活、情感真挚的现代诗歌。如何引领学生涵咏品味诗歌,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艺术魅力,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解决这个难点的钥匙,就是朗读。引导学生学习朗读技巧,在朗读中品读诗歌的韵律美、画面美、情感美,让诗歌教学回归淳朴与真实,让语文学习不再枯燥而生趣盎然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新诗阅读积累,基本能把握情感基调进行朗诵,但是对新诗 的朗诵技巧、情感把握等需要进一步学习、丰富、完善。本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在 了解朗读技巧的基础上,关注新诗的意象、语言,以及所运用的联想与想象,从 中把握诗歌的情感,掌握新诗的感情基调。因此,诗歌朗诵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 内容。 【课时目标】 1.了解诗歌意象,读出诗歌意境。 2.在诵读中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领学生涵咏品味诗歌,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明晰目标,导入新课 古人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诵读。”“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咏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朗诵。为了更好地表达我们对祖国母亲的礼赞,完成诗歌的创写,积极参与投稿。这节课,我们将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为例来学习朗诵,用声音传递我们对祖国母亲的深情!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齐声朗读 二、探究技法,读出诗情 活动一 了解朗诵,回顾技巧 何为朗诵?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初中阶段学习中,我们都学过哪些朗诵技巧? (1)语速 情感 庄重、缅怀、沉思、警示、失望、犹豫、 苦恼、沉痛、闲适…… 抨击、斥责、质问、雄辩、 紧张、热烈、急迫、惊奇、 欢快…… 语速 语速较慢(符号~~~~ ) 语速较快(符号: ) (2)语调 示例: 地球是圆的。用上扬调读,有疑问的意味,认为地不是圆的; 用降抑调读,语气很肯定,认为地是圆的。 常用语调有四种: (3)重音。 张老师昨天曾经来过吗? 张老师昨天曾经来过吗? 张老师昨天曾经来过吗? 明确:学生自读三句话,感受重音不同,句意表达不同。 第一句是不确定到底谁过来 第二句是不确定张老师在什么时间来过 第三句式不确定张老师是否来过。 (4)停连。 活动二 聚焦意象,悟读诗情 “诗言志,歌咏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聚焦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正好这堂课我们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