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40295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04-0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2018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课堂,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无忧
  • cover
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科目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的第1课,在教材位置上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是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关键窗口。本课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两个子目,先是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阐述其设立背景、具体内容及实施意义,展现出该制度在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的关键作用。随后讲述各民族共同繁荣,涵盖经济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帮扶,文化上对特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通过这一课,学生能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认知能力逐步提升,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自主思考与探究能力。在知识储备方面,他们已对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初步了解,生活中也接触过不同民族文化,但对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深层次内容认知有限。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生动有趣的民族文化活动、特色民俗风情兴致较高,而对于抽象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概念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特点,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如展示民族特色图片、组织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理解本课重难点,提升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教学目标: 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知道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学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用教材有关照片及其说明文字,加强对“民族团结”的感性认识。(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树立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意识,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远大理想。(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举措。 五、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民族区域制度与各民族共同繁荣,领悟民族大团结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表格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材料分析、小组交流。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出示六张旧版人民币的图片,引导学生一同探索旧版人民币上的民族密码。接下来一同引导学生学习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观看图片,说出图片上的少数民族名称。 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以旧版人民币的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授 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 【引导】出示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相关内容。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思考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请回答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实行地区、内容、地位。 【回答】国家统一领导。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首先知道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原因 【引导】出示时间轴。请学生结合以下材料,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引导】继续出示我国民族分布图和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文字材料,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回答】①历史传统: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