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9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单元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1947年 1955年 1958年 1965年 民族 团结 1979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84年 1992年 1993年 1997年 7月1日 1999年 12月20日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达成 “九二 共识” 汪辜 会谈 香港回归 澳门 回归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世界 新疆维 吾尔自 治区成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西藏自治区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 祖国统一 1947年 1955年 1960年 1967年 1968年 1990年 1991年 1993年 1999年 杜鲁门主义 出台,美苏 “冷战”开始 华约成 立,两级 格局形成 “非洲年” 欧洲 共同 体成立 日本成为资 本主义世界 第二经济大国 纳米比 亚独立 苏联 解体 欧盟成立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二、时空观念 三、知识结构 含义 确立 过程 实施状况 地位 意义 四、考点梳理 考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设立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西藏自治区(1965年)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县(旗)。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背景 措施 意义 四、考点梳理 考点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①因地制宜,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②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青藏铁路在此时建成); ④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 (2)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项目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 不同点 目的 稳定社会,解决民族问题 祖国和平统一 发展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 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权限 可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的自治区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政策 范围 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港、澳、台(台湾尚未回归) 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相同点 ①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非主权实体); ②都是中央和地方关系; ③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综合归纳: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一国两制”构想 背景 提出 目的 内容 特点 地位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四、考点梳理 考点三:一国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