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 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质) 的能力即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 内因: 、 ;如食用油 于水,却 于汽油等有机溶剂。 (2) 外因: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 ,如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 ,如 。 注: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 (填“有关”或“无关”)。 3. 物质的溶解性和物质溶解的速率的区别 物质的溶解性是一种物质溶解在某种溶剂中的 ,有强、弱之分;物质溶解的速率是一种物质溶解在某种溶剂中的 ,有快、慢之分。 4.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除了与气体和水的性质有关之外,还与 和 有关。 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性 。 当压强不变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性 。 1. 下列关于溶解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碘易溶于水 B. 酒精与水能以任意比例互溶 C.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D. 物质的溶解能力主要取决于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2. (2024·成都)将某瓶碳酸饮料拧开,倒入装有冰块的杯中,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第2题 A. 拧开瓶盖后,二氧化碳溶解度变大 B. 产生气泡的原因是饮料与冰发生化学反应 C. 冒泡刚结束时,饮料仍然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 D. 图中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第3题 3. 溶解性影响因素探究。按图所示进行实验。 (1) 实验中振荡的目的是 。 (2) B中观察到固体不再减少,此时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 (3) 图中实验可得出结论:物质的溶解性与 有关。 第2课时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1. 人们常用 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 ,该物质在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是g)。溶解度概念四大要素: 、 、 、 。溶解度表示符号: ,单位: 。 2.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 比较项目 溶解度 溶质质量分数 表示意义 溶液状态 计算公式 互相转换 3. 溶解度与溶解性 溶解度S(20 ℃) S≥10 g 1 g≤S<10 g 0.01 g≤S<1 g S<0.01 g 溶解性 4. 同一种物质在水(或其他溶剂)中的溶解度随 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物质的 来表示。 (1) 绘制时:以 为横坐标,以物质的 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先标出不同温度下 ,再用 ,即为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2) 溶解度曲线上点的意义: ①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 。依据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 溶液。 ② 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 。 ③ 溶解度曲线下方区域中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 状态。 (3)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获取的信息: ① 可以推测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 ② 可以发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如硝酸钾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 等物质的溶解度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氯化钠的溶解度 。 ③ 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④ 可以判断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液饱和与否。 ⑤ 可以寻求物质提纯的方法等。如:KNO3溶液中混有少量NaCl,提纯KNO3的方法是 。 1.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9 g。”对于这句话的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100 g水溶解35.9 g氯化钠能配成饱和溶液 B. 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5.9∶100∶135.9 C. 20 ℃时,把135.9 g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35.9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