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烛》教案 【教材定位】 《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第二篇文章,在延续“青春”这一主题的同时,拓展了生命的意义。“青春”不止意味着宏图大志、激情与梦想,还意味着有更多的使命与责任,意味着要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担当。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有时是需要足够的奉献精神,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这篇课文,就是诗人闻一多在面对红烛时的思考,由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引入对红烛的思考,由“红烛”到自己,写出的是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道出的是自勉自励,不断向前的无畏精神。这对青少年树立人生理想,培养人文情操具有指导意义。 【素养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代表作品、贡献及诗歌特点。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3.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内涵及揣摩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2.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内涵。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法、点拨法。 2.点拨法:抓关键核心意象“红烛”,了解情感结构,进而深化主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太阳吟》是诗人闻一收录在诗集《红烛》中的代表诗歌。留美期间,身为海外游子,每日见到的太阳同样也照耀着祖国,于是他希望太阳能够带去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诗歌情感真挚,意象奇特,蕴含着浓浓的的爱国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红烛》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二、知人论世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拍案而起,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人物轶事】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就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 可就是店老板还就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毕业典礼上,惯例就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 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都可以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就是“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有人说:“国家就是腐败的,到处丑恶,不值得爱。” 闻一多痛心地反驳道:“不对,只要就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他。”他常把自己的诗寄给国内的朋友们。也常常提醒道:“不要误会我想的就是狭义的家,我所想的就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了解“新月诗派”】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