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Πλατ ν 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包身工在旧社会处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剥削、压榨,丧失了自由,丧失做人的尊严。夏衍曾冒着危险深入她们工厂,在她们上下班时观察了两个多月,才较全面地了解了她们的情况。时隔90年,我们仍能感受到深深的震撼,这是为什么? 报告文学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新闻性:“报告”意味着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并且要具有一定时效性。 文学性:“文学”意味着报告文学在忠实于真实的前提下,可以运用文学的艺术手法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文学性是报告文学有别于般的新闻报道的突出特点。 结合背景材料,了解包身工制度。 理解造成底层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 第一课时 报告文学的新闻性 学习目标 本文是夏衍先生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作的一篇反映中国劳工悲惨生活的带有经典意义的报告文学,发表在1936年《光明》创刊号上。文章反映的是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现实。当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衰败,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困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孩子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写作背景 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规模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为了揭露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唤醒工人阶级起来反抗,夏衍先生于1935年选择了一家名叫“三井系”的日本工厂,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纱厂,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写成此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揭露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预习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任务一: 制作“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并从衣、食、住、行、做工五个方面来概括包身工的生活。 任务二:对于包身工,还有哪些其他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包身工怎样的特性? 任务一: 制作“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并从衣、食、住、行、做工五个方面来概括包身工的生活。 梳理思路 主线 副线 段落 内容 段落 内容 1~6段 12~14段 23~32段 35~47段 (四点一刻)起身 恶劣的住宿条件 (四点半后)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五点)上工 恶劣的劳动条件 (十七点)放工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7~11段 15~22段 33、34段 48~50段 包身工的来源、身份———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膨大———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任务一:包身工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15 17:00 5:00 4:30 一天 12 小时 课文是以_____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来组织材料的。 时间 起床 早餐 上工 收工 任务一:包身工的衣食住行和做工情况 表述 概括 衣 食 住 行 做工 褪色或胜了的短衣,短衫,下面是玄色 或是条纹的裤子。破脏的粗布鞋。(第23段) 破脏 短衣乡下气 两粥一饭: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两“粥”一饭 无菜 量少 不够一人一碗 (第12、13段) 质差 吃不饱 面积约9.32平方来,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人均居住面积不到0.6个平方(第3段) 狭窄 恶臭 没有自由,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第21段) 没有自由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第25段)、 三大罚规(殴打、罚工钱、停生意)(第26段) 工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