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和1931年左联五烈士事件各有怎样的特点?请完成表格。 三·一八惨案 1931左联五烈士事件 背景 发生 参与者 参与者发起目的 范围及影响 民族矛盾 党内及两党斗争 早有预兆 以学生为主 反对帝国主义 反对党内不规范选举 规模庞大,影响范围广,社会各界反应强烈 事发突然,难以预料 文艺界成员 规模限于两党之间, 影响小 写作背景 记念谁?为何记念? 在北伐战争顺利发展,工农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集团加紧勾结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准备背叛革命。蒋介石于4月初举行反共秘密会议,决定立即以暴力手段“清党”,后又与汪精卫密谋,准备进行反革命政变。 4月12日凌晨,被蒋介石收买的青帮武装分子冒充工人,向分驻各处的工人纠察队发动袭击,工人纠察队奋起抵抗。随后,国民党第二十六军周凤岐部借口调解“工人内讧”,强行解除2000名工人纠察队的武装。 13日上午,上海总工会在闸北青云路广场举行有10万工人参加的群众大会,会后整队游行,当队伍行至宝山路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屠杀,群众死百余人,伤无数。此后,蒋介石继续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仅三天,即有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 写作背景 记念谁?为何记念?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从军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的文艺团体、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 1931年1月17日,“左联”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人被秘密逮捕,于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五烈士遇难两周年之日,鲁迅发表此文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写作背景 记念谁?为何记念? 左联: 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第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二部分: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三部分: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被捕。 第四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梳理文章每一小节的内容 纪念白莽 纪念柔石 再忆白莽 又念柔石 无法忘却 白莽 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文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文,原文是载在诗集前面的,邮寄不便,他就亲自送来了。…… 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里了,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子送给他,问他可能再译几首诗,以供读者的参看。他果然译了几首,自己拿来了,我们就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 我们第三次见面,我记得是在一个热天。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这时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身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而必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 热爱诗歌 积极乐观 率真坦诚 执着追求真理和自由 敏感 单纯 爱憎分明 柔石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言行或见解陈旧不合时宜、不切实际? 设立朝华社,做杂事,还借款 相信人们是好的 与女性走路相距三四尺 决定转变作品得内容和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