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3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寒食节的由来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寒 食 [唐]韩 翃 寒食: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主要作品:《送故人归鲁》《韩君平集》等。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听朗读,注意诗歌朗读节奏。试着读几遍,疏通字词。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初读诗文 寒 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hónɡ hóu 书写指导: 写“侯”字时不要多写一笔竖。 侯 候 hóu hòu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诗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品读诗文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白天 《寒食》一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通过“无处不飞花”“御柳斜”,可以想象到春日里京城落花飞舞、斜柳依依的美好景象;从“飞”和“斜”中,可以体会到春日美景的灵动。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飞 作者起笔高远,视野开阔,抓住暮春时节典型之景,通过“飞”字和“斜”字,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 斜 此外,按古时的风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还往往是榆柳之火,因此写“御柳斜”又暗中呼应了节日习俗。 品读诗文 想象画面: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传蜡烛:指传赐新火。 诗意: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夜晚 语文百宝箱 “改火”习俗 据《辇下岁时记》记载,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会于殿前钻火。谁先钻得新火,谁就能得到“绢三匹,金碗一口”的赏赐。可见在面对改火这一习俗时,唐代人格外强调用原始的钻木取火的方式,而不是打火石的方式。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传 散 用“传”与“散”两个动词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从这首诗的后两句,我们仿佛看到了暮色中的长安城,烛光点点,在皇宫和王侯贵戚的府第间流动,轻烟袅袅,飘散在皇宫和各府第之间,表现了唐朝时寒食节传赐新火的习俗。 《寒食》一诗的后两句,表现了当时怎样的节日习俗? 寒食 夜晚 白昼 自然风光 结构梳理 宫廷生活 寒食习俗 传赐新火 课堂小结 《寒食》描写的是唐代寒食节的习俗: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牛郎织女》连环画 迢迢牵牛星 语文百宝箱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为标题。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初读诗文 听朗读,注意诗歌朗读节奏。试着读几遍,疏通字词。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tiáo zhá zhù mò zhuó zhānɡ qì 脉 mò( ) mài( ) 脉脉含情 脉络 yínɡ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乃”字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画要出头,“又”字最后一笔要变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