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中对故乡、童年、故人的回忆情真意切,笔调充满温情。《阿长与<山海经>》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文中,鲁迅先生深情回忆了童年的保姆阿长,表达了对这位命运不幸却仁厚善良的女性的感激和怀念。文章大部分内容笔调轻松活泼,也不乏调侃。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用词精妙,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本单元主题为“凡人小事”,所选取的都是讲述普通人故事的文章。按照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学习本单元的课文,需要引导学生学生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关键语句中,感受文章的意蕴;发掘“小人物”身上“闪现的光辉”;引导学生向善、务实、求美。根据七年级学生学情和教材编排体系,拟用三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以“卑微而善良 平凡而伟大”为主题而展开,旨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概括与阿长有关的事件,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文章,积累重要词句,品味文章精彩词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理解阿长的形象 。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欲扬先抑表现手法产生的艺术效果,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感受一个平凡人的爱。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鲁迅对长妈妈的深情,学会去尊重、欣赏身边的那些普通人。 教学重点 1.研读文段,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2.揣摩语句,结合人物称呼,感受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揣摩语句,结合人物称呼,感受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主要写了四个人物,父亲、恩师、朋友、阿长,其中着墨最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阿长。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竟然能被阿长如此青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阿长与<山海经>》,去感受这个小人物的魔力。 齐读题目,说说题目有什么特殊含义?(补充介绍《山海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预设——— 在作者心里,阿长和《山海经》一样重要。 二、通读,知阿长之事 1.快速阅读课文,结合课下预习内容,思考: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 预设——— 介绍阿长的身份,名字来历,阿长喜欢“切切察察”,过分看管“我”,睡相摆“大”字,懂许多规矩,元旦吃福橘,讲“长毛”故事,踩死隐鼠,给“我”买来《山海经》,阿长的不幸身世。 2.这些事情中,作者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哪些事?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预设——— 详写:阿长为 “我” 买《山海经》、阿长的生活习惯与规矩(睡觉时 “摆大字” 占满床铺、元旦清晨逼 “我” 吃福橘、讲述 “长毛” 故事等)、阿长与 “我” 的日常互动。 略写:阿长的姓氏与身世、阿长的其他经历。 文章详写的部分,大都与“我”有关,既能突出主题与情感,又符合“我”当时小孩子的身份(小孩只会关注人物与自己交集,不会关注人物的其他行为)。略写的部分使读者对长妈妈有个初步的了解。 相机追问:略写的部分能否删掉? 预设——— 不能删掉,因为略写的部分有利于突出主要事件,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指出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详略结合才能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关注文章的记叙详略,领会作者安排详略的原因更有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重点。) 三、研读,析阿长之人 1.再读课文,在文章相关内容旁边做上批注,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阿长? 预设——— 地位卑微:阿长本姓 “长”,但因顶替前一女工而被随意称呼为 “阿长”,连真实姓名都无人知晓(“她的名字…… 我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饶舌多事:阿长常 “切切察察” 地与其他女工议论是非(“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甚至引发 “我” 的反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