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53460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176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中国人,失掉,自信,教案
  • cover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感悟“中国的脊梁”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双方辩论法,视频激趣法等 教学过程: 旧知引入 鲁迅,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他那优美的散文一直吸引着我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欢乐时光,《藤野先生》让我们见识了一位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忱的外国老师,《阿长与山海经》带我们一起认识了虽封建迷信但善良朴实的长妈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看看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大家齐声朗读题目 师:这个题目和以往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疑问句) 有问有答,关于这个问题,会有几种回答(两种) 请同学们试着在文章中找到体现这两种回答的句子 整体感知 梳理文本 课件出示:观点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观点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师:正方观点是什么。 (1)师:速读课文,根据观点在文中找到能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同时找到反驳对方的理由,完成表格。 (2)辩论现场 提出观点--摆出论据--反驳对方--得出结论 2.内容探究 (1)师:根据刚才的辩论,同学们能看出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种文体吗(议论文-驳论) 课件出示: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驳论方法:1.驳论点2.驳论据3.驳论证 (2)师:这篇文章运用的是哪一种方法?(驳论证) (3)师:接下来请看两则材料,说说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以此来鼓舞群众。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在帝国主义面前,“可怜的民族,奴隶的民族,上上下下都是奴隶。”在某种意义上,整个旧中国就是一个奴隶王国,在这个铁一般黑暗的国度里,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在一部分人当中,甚至丧失殆尽。鲁迅对此痛心疾首,与这种奴隶的“劣根性”进行了坚忍不拔的斗争,但这并不意味着鲁迅认为四万万同胞都已经消极、沉沦乃至堕落,他清醒地看到了问题的另外一面,即中国现实和历史上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中华民族脊梁的一曲颂歌。 三、升华主题 1.感悟“中国脊梁”精神 (1)如何理解这四种人,试举例说明中国有哪些“脊梁”人物。 课件出示:“埋头苦干的人”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学生举例)追问:只有大人物才能被称为“中国脊梁”吗 (2)观看视频1 师:无论大人物还是平凡的小人物,只要是为国家、社会做贡献的人,都可以称之为“中国的脊梁” 2.情感延伸 观看视频2 师:视频中高高扬起的五星红旗,神州十二号和十三号顺利升空,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如今中国,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