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 解题 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古汉语中的一种人物称谓法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以“职业+名”的方式。 师襄:就是名叫襄的乐师。 师旷:就是名叫旷的乐师。 弈秋:就是名叫秋的围棋高手。 优孟:就是名叫孟的优伶。 匠石:就是名叫石的匠人。 医和:就是名叫和的医生。 庄子 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由于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摒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 “逍遥”之境。 作者简介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庄子思想 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庄子》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据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 作品简介 《庄子》善于虚构,多用寓言形式,”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善取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汪洋恣肆: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 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郭沫若 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作品介绍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译文:人生是有限的,但智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智识,必然很疲惫;既然这样还要去追逐,只会更加疲惫不已了!做所谓的“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做所谓的“恶”事,不要碰触刑罚祸害。像顺着身体正中的督脉一样顺应自然,以此作为应该遵循的法则,就可以护卫自身,保全天性,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并能够终享天年。 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前途充满了迷茫。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庄子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避开矛盾,寻求解脱,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春秋战国--纷乱的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