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走近细胞 第1节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年级 高一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1节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教材分析 本课程内容源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一章《走近细胞》的首节。细胞学知识构成了生物学领域的基础,是学习后续模块与章节的根基。教科书首先介绍了细胞学说的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思考·讨论”环节,分析了细胞学说的构建过程,随后阐述了细胞学说的重要性。教科书的编排旨在使学生不仅掌握细胞学说的核心内容,而且通过对其构建过程的分析,理解这一学说的形成过程及其重大意义;同时,认识科学发现的基本特征,理解科学的本质。 关于“细胞作为基本生命系统的角色”,教科书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单细胞与多细胞生物体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为何细胞构成了基本的生命系统,进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在探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时,教科书紧密围绕着一个核心观点:细胞是生命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之形成、维持与运作均以细胞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科学研究过程及其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初步掌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关键概念,初步形成对生物界统一性的认识,为构建生命的系统观奠定基础。这将有助于指导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科素养的提升。 教学目标 1.在对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深入分析中,总结出植物与动物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从而形成生物界统一性的概念,并认识到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持续修正与发展的历程。 2.明确阐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并论证细胞作为基础生命系统的地位。 3.通过对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剖析,揭示科学发现的基本特征,并以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核心内容 (一) 细胞学说的核心要义及其深远意义。 (二) 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教学关键难点 细胞学说的理论意义及其在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播放大熊猫丫丫近况视频,以活跃课堂氛围。 视频中展示了大熊猫食用冷箭竹的场景,借此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1.请阐述大熊猫与冷箭竹均是由细胞构成的,应如何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 2.在思考后与同学进行互评,探讨各自获取证据的方法,以及证据的正确性与充分性。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回答相应问题。 新课教学 一、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活动一:阅读与思辨】 请以表格形式梳理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的主要成就及所采用的技术或方法,并对每位科学家的贡献进行详细记录。学生需阅读教科书第3、4页的思考与讨论部分,以完成下表: 【教师归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1.罗伯特·胡克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成为首位观察并命名细胞的科学家。 2.列文虎克使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多种形态的活细胞,是观察到活细胞的先驱。 3.施莱登提出理论:植物体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新细胞由老细胞产生。 4.施旺提出理论:动物体由细胞构成,动物的个体发育始于受精卵这一单细胞。 5.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规律。 在分析细胞学说建立过程后,与学生共同探讨细胞学说的核心观点。 通过学习科学家建立细胞学说的过程,利用PPT展示相关问题并进行解答,使学生理解:(1)科学发现依赖于技术进步、科学方法的应用以及众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科学理论的建立过程通常是不断修正和发展的;(2)归纳法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3)在科学研究中,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通常是可信的,但可能存在例外。 引导学生总结细胞学说的意义及其逻辑联系。 (1)揭示了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