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1 第3章第3节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一、核心素养渗透 1. 生命观念:理解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细胞核的功能,培养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 3. 科学探究:设计实验验证细胞核的作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4. 社会责任:结合克隆技术等现代生物科技,探讨生命伦理与社会价值。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2. 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动态关系。 3.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及控制中心的实验证据。 教学难点: 1. 核孔的选择性运输机制。 2. 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形态转换及其生物学意义。 3. 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与科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资源准备 1. 多媒体资源:克隆动物视频、细胞核结构动画、蝾螈受精卵实验视频。 2. 实验材料: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实验图解、变形虫切割实验示意图。 3. 模型工具:橡皮泥、彩色卡纸、3D打印细胞核模型。 4. 学习资料:教材、核孔复合体结构图、染色体显微图片。 教学流程设计 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活动设计: 1. 视频展示:播放克隆羊“多莉”及我国克隆猴“中中”“华华”的培育过程视频。 2. 问题链驱动: 克隆动物的性状与哪一细胞结构密切相关? 细胞核如何控制遗传信息传递? 3. 学生讨论:结合视频内容,分组讨论细胞核在克隆过程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细胞核是控制中心”的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科技案例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炼生物学问题,渗透社会责任素养。 环节二:实验探究———细胞核功能的科学验证 任务一:分析经典实验,归纳细胞核功能 1. 实验案例1:美西螈核移植实验 资料展示:实验过程图解(黑色美西螈供核,白色美西螈供细胞质)。 问题探讨: 子代美西螈的皮肤颜色由谁决定? 该实验设计是否严谨?如何改进? 结论:细胞核控制遗传性状。 2. 实验案例2: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实验 动画演示:伞帽形态与假根中细胞核的关系。 对比分析: 嫁接实验与核移植实验的结论差异。 为何核移植实验更具说服力? 结论:生物体形态结构由细胞核主导。 3. 实验案例3:变形虫切割实验 视频播放:变形虫去核后丧失生命活动,植入核后恢复。 问题延伸: 细胞核如何调控代谢与应激性? 细胞完整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结论:细胞核控制生长、分裂及应激反应。 任务二:构建概念图,总结细胞核功能 1. 小组合作:结合实验证据,绘制“细胞核功能”概念图。 2. 成果展示: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细胞核控制代谢与遗传,是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分析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环节三:结构解析———细胞核的精密设计 任务一:观察模型,学习细胞核结构 1. 视频展示:细胞核三维结构动画,重点标注核膜、核仁、染色质、核孔。 2. 问题探究: 核孔是物质运输的唯一通道吗?小分子如何进出? 代谢旺盛的细胞为何核仁大、核孔多? 任务二: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动态关系 1. 显微图片对比: 染色质(间期松散状态) vs 染色体(分裂期高度螺旋化)。 2. 模型演示: 用橡皮泥模拟染色质螺旋成染色体过程,理解形态变化的功能意义。 任务三:核孔的选择性运输机制 1. 资料分析:核孔复合体由50种蛋白质构成,通过核定位信号识别大分子。 2. 案例讨论: RNA可通过核孔,DNA不能———核孔的选择性运输机制。 蛋白质合成旺盛的胰腺细胞核孔数量多的原因。 设计意图:结合模型与实例,深化对核结构与功能的理解,培养科学建模能力。 环节四:模型建构———真核细胞三维结构制作 活动设计: 1. 分组实践:使用橡皮泥、卡纸等材料,制作包含细胞核的细胞三维模型。 2. 评价标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