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1 第2章 第3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课时:1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1. 生命观念:理解糖类和脂质作为细胞重要组成成分的结构与功能,认识碳链骨架对生命大分子的意义。 2.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糖类与脂质的转化关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比较分子结构差异,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 科学探究:结合实验数据、化学式推导及案例分析,提升归纳总结与实证分析能力。 4. 社会责任:关注糖类与脂质的健康摄入,倡导科学膳食观念,增强健康生活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糖类的分类、化学组成及生物学功能。 2. 脂质的分类、化学组成及生物学功能。 3. 糖类与脂质的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 1. 多糖(如淀粉、糖原、纤维素)的分子结构差异与功能多样性。 2. 脂肪的分子结构特点及其与储能效率的关系。 3. 糖类与脂质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与生理意义。 教学资源准备 1. 多媒体课件:糖类与脂质的结构示意图、动态转化流程图、健康饮食宣传视频。 2. 实验材料:葡萄糖试剂盒、斐林试剂、苏丹III染液(虚拟实验演示)。 3. 生活案例:常见早餐图片、糖尿病患者饮食报告单、市售“0糖”饮料包装图。 4. 小组活动工具:概念图模板、分类对比表格、问题讨论卡。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10分钟) 创新情境导入———早餐中的“能量密码” 1. 图片展示:呈现学生常见的早餐(稀饭、油条、包子、牛奶等),提问: 问题1:这些食物能为人体提供哪些营养物质? 问题2:若长期以油条为主食,可能引发哪些健康问题? 2. 实验启思:虚拟演示“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实验,对比稀饭(含葡萄糖)与油条(含油脂)的检测结果,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3:为什么糖类是“快速能源”,而脂肪是“高效储能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场景与实验现象,激发兴趣,引出糖类与脂质的核心差异。 【新课讲授】 环节一:细胞中的糖类(25分钟) 1. 糖类的分类与功能 活动1:糖类名称接龙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糖类名称(如葡萄糖、蔗糖、淀粉),教师引导分类: 单糖(葡萄糖、果糖):不可水解,直接供能。 二糖(麦芽糖、蔗糖):水解为两分子单糖。 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储能或结构支持。 案例辅助: 展示糖尿病患者饮食报告单,讨论: 问题4:为何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米饭摄入? 结论: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后升高血糖,需定量摄取。 2. 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动态图示:对比淀粉(直链与支链)、糖原(高度分支)、纤维素(线性结构)的分子模型。 问题5:三者均由葡萄糖组成,为何功能差异显著? 归纳:空间结构决定功能(如淀粉储能、纤维素支撑)。 3. 健康应用 小组讨论:分析“0糖饮料”广告的真实性,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控糖建议。 环节二:细胞中的脂质(25分钟) 1. 脂质的分类与功能 视频情境:播放“饱和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科普短片,引出脂质学习。 实验对比:虚拟演示苏丹III染液检测脂肪,对比植物油(液态)与动物脂肪(固态)。 问题6:两者形态差异的化学基础是什么? 结论:不饱和脂肪酸(植物)含双键,熔点低;饱和脂肪酸(动物)无双键,熔点高。 2. 脂肪的储能优势 数据对比: 物质 储能效率(kJ/g) 特点 糖类 17 水合形式,体积大 脂肪 39 无水储存,体积小 问题7:为何脂肪更适合长期储能? 3. 脂质的其他功能 案例讨论: 问题8:北极熊皮下脂肪厚达10cm,有何生物学意义? 答案:保温、缓冲、保护内脏。 4. 社会责任渗透 健康讲堂:分析肥胖与慢性病的关系,总结健康三要素(合理饮食、运动、心态)。 环节三:糖类与脂质的转化(15分钟) 1. 转化机制 反应式推导: 能量计算:1g糖类转化为脂肪储存的能量差异。 2. 生活应用 问题9:为何家禽饲喂高糖饲料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