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65155

2.1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1

日期:2025-04-03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164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细胞,中的,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高中
  • cover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1 一、教材分析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是学习后续章节(如蛋白质、核酸等)的基础。本节通过分析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认识生命的物质性,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并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生命本质是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为构建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分类及其作用。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掌握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结果分析。 2. 教学难点 元素含量差异的生物学意义:理解细胞元素比例与无机环境的差异及其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实验设计与现象分析: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不同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核心素养渗透 1. 生命观念:理解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2. 科学思维:通过数据分析、比较归纳,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 科学探究:设计并实施实验,提升观察、操作及问题解决能力。 4. 社会责任:联系健康饮食,关注营养与细胞组成的关系,倡导科学生活方式。 四、教学流程 【环节一】创新导入———从“舌尖上的科学”出发 活动设计: 1. 情境创设(5分钟) PPT展示:播放《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关键数据,呈现“我国居民营养健康问题”。 问题链引导: 问题1:为什么不同食物对健康的影响不同?(如谷物提供能量,蔬菜补充维生素) 问题2: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何转化为细胞内的分子? 问题3:若长期缺乏某种元素(如钙、铁),人体可能出现哪些问题? 2. 学生讨论(5分钟) 分组列举日常饮食中的营养成分,并推测其与细胞组成的关系。 案例支撑: 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需要Fe元素,缺铁导致氧气运输障碍。 骨质疏松:骨骼中的Ca元素不足,影响骨密度。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生活问题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食物→元素→细胞功能”的逻辑链,为新课内容铺垫。 【环节二】探究细胞中的元素———统一性与差异性 活动设计: 1. 数据分析(10分钟) 任务1:对比地壳与细胞(鲜重)的元素组成(表1)。 元素 地壳含量(%) 细胞含量(%) O 48.6 65 C 0.087 18 H 0.14 10 N 0.03 3 问题引导: 为何细胞中C、H、O含量远高于地壳? 生物体如何选择性地吸收元素? 2. 核心概念构建(10分钟) 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元素均能在自然界中找到。 差异性:元素比例不同,体现生命活动的选择性。 分类归纳: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 案例解析: Mg与光合作用:叶绿素含Mg,缺Mg导致叶片发黄。 Zn与酶活性:多种酶依赖Zn,缺Zn影响代谢。 3. 思维拓展(5分钟) 小组任务:绘制“元素层级关系图”(图1),区分自然元素、细胞元素、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对比和案例分析,理解元素分类及其生物学意义,渗透科学思维与生命观念。 【环节三】揭秘细胞中的化合物———含量与功能 活动设计: 1. 化合物含量分析(10分钟) 饼图展示:细胞鲜重与干重的化合物比例(图2)。 鲜重:水(85%)、蛋白质(10%)、其他(5%)。 干重:蛋白质(50%)、脂质(40%)、其他(10%)。 问题探究: 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作用? 为何干重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2. 化合物功能探究(10分钟) 分组讨论:列举化合物实例及其功能。 案例1:水———溶剂、参与化学反应(如水解)。 案例2:蛋白质———结构蛋白(胶原蛋白)、功能蛋白(酶、抗体)。 实验链接:后续将检测蛋白质,验证其存在形式。 设计意图:结合图表分析与实例讨论,理解化合物的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