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新课导入 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素养目标 1.通过了解元曲的基本知识和本曲的写作背景,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首元曲; 2.品味本曲遣词造句的妙处,体会本曲的意境; 3.通过理解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培养热爱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散套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 文体知识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就是戏剧。一部杂剧,一般由四折戏加一个楔子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中间。角色有旦、末、丑、净等。除演唱外还有科白,“科”表示动作或舞台效果,“白”是道白或说白。先白后唱,是元杂剧的定格。 知识链接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曲”分类 剧曲 散曲 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知识链接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部分。 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课文中所选的元曲,就属于这种形式。 散套,又称“套曲”“套数”,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知识链接 马致远 关汉卿 白朴 郑光祖 马致远仕途不如意,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连接在一起。作者倾注笔端,用心苦吟,写出许多“叹世”之作。《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凄婉的曲子。 背景链接 朗读诗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题目解读 天净沙·秋思 曲牌名 题目 秋:特定季节 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暗含游子思乡的愁绪 思:是题眼,意思是“思绪” 诗歌大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 枯萎的枝蔓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农家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 (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骨如柴的马 译 文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诗歌大意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 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 文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诗歌解读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景物:枯藤、老树、昏 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特点:诗人选取一些具有衰落、颓败特点的修饰词“枯”“老” “昏 ”“古”“瘦”来修饰所选景物,给景物点染上一层忧郁、悲凉的色彩,描绘出深秋的味道。 诗歌解读 三句写景的句子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