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倭寇之患从明初以来就一直存在。朱元璋即位后,连续派使者到日本,以恢复两国关系,更重要的是为了消弥倭患。但由于日本处于分裂对抗状态,几次派使都毫无结果,倭寇侵扰日渐繁复。北起山东,南到福建,到处受到劫掠。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北朝统一日本。南朝的武士、失意政客和浪人失去了依托,于是流落海上,盘踞海岛,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不时侵扰中国沿海,造成洪武末年日渐炽盛的倭患。面对倭患,明朝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6课。由此导入。 新课导入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明朝对外关系的史事,并将这些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加以分析,全面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表现。 2.从明朝对外关系与世界形势变化的联系角度,了解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促进 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3.感受郑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与勇气,认识其在传播中华文明、沟通中外交流上的贡献。学习戚继光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 学习目标 西洋含义 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外海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明朝时期,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十分重要,海上贸易更是中国海上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开拓贸易,在东南亚、印度洋一带建立贸易关系,获取更多的财富和资源。 郑和成功下西洋所具备的条件 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是世界强国; 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地理知识的丰富;指南针的应用 郑和的个人品格和能力 明成祖的大力支持 1405—1433 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礼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商品交易。 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在第六次远航返回时,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共1200余人随船队来到中国。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观察图片,郑和途径了哪些国家?到达了哪些地方? 3、路线:到达亚、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中国 西洋 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金属货币等 香料、染料、药物、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 榜葛剌进麒麟图 南洋纪念郑和的宝山寺 重要意义 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及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江苏南京浡泥王墓 郑和受到榜葛剌的热烈欢迎,并把长颈鹿赠送给了郑和。 郑和到了阿拉伯,把我们国家的丝绸和瓷器送给了当地的人民,传达了我们的友谊。 明朝海防松弛,国力渐衰, 倭寇成患! ……浙江沿海定海等地的村镇,一片火海,烟灰弥漫,满地血腥。一群光头赤膊、面目凶狠、发着野兽般咆哮的强盗,四处捕掠惊慌奔跑的百姓。 思考:那群强盗是谁?为何会出现这么残暴的一幕? 戚继光抗倭 背景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到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武装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患形成原因)。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