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66839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24页PPT)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71886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2课,民族,大团结,课件,24页,PPT
  • cover
(课件网)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试结合以下古代史目录,提取关键信息。 历史特点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 历史特点: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材料:(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相互交叉的……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区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周恩来《关于我国 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现实情况:②我国各民族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含义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前提 范围 核心 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包括: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交通执行权及其他自治权。 自治≠独立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过程 1949年 1954年 1984年 《共同纲领》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概况 ①内蒙古自治区 1947.5.1 ②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 1955.10.1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3.5 ④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10.25 ⑤西藏自治区 1965.9.9 目前,全国已建立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谈谈你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 ①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云南佤族·原始社会 四川彝族·奴隶社会 西藏·农奴制 云南景颇族·原始社会 二、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西藏达孜县的农奴焚毁地契、债约 全国约有3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分别不同情况。用更长的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 ———P15相关史事 意义: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方面 措施 政治 经济 文化 战略 因地制宜,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方面 措施 政治 经济 文化 战略 二、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因地制宜,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状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 (亿元)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952 46.5 11.4 1978 155.6 212.1 2014 11352.3 64369 意义: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少数民族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