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68518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案

日期:2025-04-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219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7课,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 cover
第七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地位 本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起点,上承“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下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其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为后续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学情特点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对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化有直观感受,但缺乏对历史背景的深度理解。部分学生易混淆“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问题的关系,需通过史料对比、情境模拟强化认知。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拨乱反正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思想解放意义;对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的转折性作用。 二、教学资源准备 1. 多媒体资源 纪录片片段《邓小平》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片段(时长2分钟)。 历史照片:1978年《光明日报》刊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刘少奇追悼大会现场。 数据图表:1978年前后中国GDP增长率对比图。 2. 文献史料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节选。 《中国共产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关键段落。 3. 学生活动材料 角色扮演卡片:“真理标准讨论会”中不同立场人物(如理论工作者、农民、工人)的发言要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新导入:时空穿梭者的抉择(8分钟) 情境创设 教师手持“时光遥控器”道具,创设穿越情境:“同学们,我们即将回到1976年的中国。此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冤假错案堆积如山。如果你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你会如何带领中国走出困境?” 启发性提问 有人认为应该完全继承毛泽东晚年的政策,有人认为必须彻底否定过去,你会如何选择? 展示1977年高校招生考试现场照片:“恢复高考”与“两个凡是”有何矛盾? 设计意图 通过穿越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引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做铺垫。 (二)核心探究一:破冰之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5分钟) 环节1:思想冰层的裂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小组合作探究) 1. 史料实证活动 分发两组材料: 材料A:华国锋“两个凡是”原话(1977年)。 材料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摘要(1978年)。 任务:对比两种观点的本质差异,用思维导图归纳讨论的影响。 2. 角色辩论会 学生分饰“保守派”与“改革派”,模拟1978年理论界辩论场景。教师适时补充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评:“如果照‘两个凡是’办,我就不能出来工作!” 核心素养渗透 历史解释:理解“实践标准”对打破思想禁锢的意义。 家国情怀:体会思想解放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环节2:春雷惊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解析(史料研读) 1. 核心文件解密 投影展示会议公报原文节选,学生标注关键词: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2. 历史纵横对比 教师提供遵义会议内容卡片,学生分组讨论: 两次会议如何实现“生死攸关”与“伟大转折”? 播放短视频《从遵义到北京:中共的两次自我革新》。 案例辅助 展示安徽凤阳小岗村1978年“大包干”契约书图片,说明全会后农村改革实践。 环节3:历史天平上的转折———会议意义深度剖析(概念建构) 1. 数据实证 对比19501978年中国GDP增长率折线图,分析全会后经济增速变化的原因。 2. 家书里的历史 阅读1980年知青家书片段:“父亲平反了,我终于能考大学了……”引导学生理解拨乱反正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教师总结 “这次会议不仅改变了国家航向,更让千万普通中国人重获尊严与希望。” (三)核心探究二:重塑山河———拨乱反正的展开(15分钟) 环节1:平反冤案的人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