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涉及民族政策、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战略三大板块,贯穿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智慧结晶。教材通过历史沿革与现实案例的结合,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深度理解。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历史分析能力,但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深层逻辑理解不足。学生普遍对民族文化差异感兴趣,但对政策实施的具体路径认知模糊。教学中需通过可视化素材与生活案例,构建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维的认知路径。 三、核心素养培育 (1)时空观念:梳理民族政策发展脉络,建立1949-2000年间的政策演变时间轴 (2)史料实证:分析《共同纲领》原文、自治区成立文件等一手资料 (3)历史解释:辩证认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背景与时代价值 (4)家国情怀:通过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培育民族团结意识 (5)唯物史观: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民族政策制定中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突破: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三层内涵:国家统一前提、自治权利范畴、法律保障体系 (2)共同繁荣发展战略的立体实施路径:经济扶持政策+文化保护工程+教育支援计划 难点破解: (1)制度优越性的多维印证:对比联邦制国家民族问题处理方式 (2)区域发展差异的辩证认知:运用GIS地图分析西部大开发成效 五、教学资源准备 (1)文献资料包:《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西藏民主改革档案照片 (2)多媒体素材:"天路"青藏铁路建设纪录片片段、各民族节日庆祝活动集锦 (3)实物教具:民族服饰仿制品、自治地方特色物产标本箱 (4)数据可视化:2000-2020年民族地区GDP增长动态曲线图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启航:民族文化探秘(15分钟) 1. 实物展示区:陈列藏族哈达、苗族银饰、蒙古族马头琴等民族器物 2. 情境任务卡:每组根据器物特征推断所属民族及其文化符号意义 3. 地理定位游戏:在中国地图电子屏标注五大自治区位置及成立时间 4. 认知冲突点:抛出问题"如何让文化迥异的五十六个民族和谐共生?" (二)制度解码:自治政策演进(25分钟) 1. 史料研读站: (1)分组解析1949年《共同纲领》第51条原始文本 (2)对比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章权利条款演变 2. 制度模拟剧场: (1)设置"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情境,学生角色扮演讨论《民族文化保护条例》草案 (2)教师引入真实案例: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 3. 中外对比窗: (1)列表对比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加拿大原住民保留地政策异同 (2)播放联合国专家评述中国民族政策的访谈视频节选 (三)发展图谱:共富战略实施(30分钟) 1. 数据实验室: (1)分组解读2000-202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数据表 (2)使用平板电脑绘制"西电东送"工程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影响的思维导图 2. 案例深究坊: (1)播放贵州"天眼"FAST项目带动布依族村寨发展的纪实影像 (2)分析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实践报告 3. 文化传承站: (1)体验纳西族东巴文电子临摹系统 (2)观看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学生访谈实录 (四)思辨天地:制度优势论证(20分钟) 1. 辩论工坊: 正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最佳方案 反方:文化自治权应当让渡于经济发展优先权 2. 模拟听证会: 以"川藏铁路建设中的民族文化保护"为主题,设置政府、企业、居民、专家四方会谈 3. 未来规划师: 撰写《2050年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建议书》提纲,重点涉及数字经济与传统文化融合 (五)情感升华:民族团结践行(10分钟) 1. 校园实践场: 展示本校与云南独龙江乡中学"结对子"活动的书信往来及合作项目 2. 微纪录片观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