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70531

【名师精编】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训练14:答谢中书书(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7次 大小:15108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答谢,答案,PDF,中书,名师,训练
    文言文知识训练答案 第 14课时,《答谢中书书》 1.(1)通明 华阳隐居 (2)尺牍 信札 记事陈情 2.(1)四季 (2)指水中潜游的鱼 (3)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1)消散 休息 (2)坠落 消沉,萎靡 4.欲望,这里与“界”连用,指人间 快要 5.(1)名词 动词 辉映 (2)形容词 名词 奇丽的景色 6.(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 跃出水面。 (4)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5)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7.秀美的山川景色 古今知音共赏美景 8.(1)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 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 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 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①描写山水的不同:《与朱元思书》写山时突出一座座山争着往上走的样子,呈现出千姿 百态的特点,写水时突出了“水急”的特点;《答谢中书书》描写了山之高、水之净。 ②抒发情感的不同:《与朱元思书》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传 达出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答谢中书书》抒发了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15/42文言文知识训练 第 14课时,答谢中书书(南朝齐梁·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1.文学文化常识 (1)陶弘景,字 ,自号 ,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2)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或“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 于 。 2.词语解释 (1)四.时.俱备: (2)沉.鳞.竞跃: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 古义: 今义: (2)夕日欲颓.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欲:实是欲.界之仙都 夕日欲颓. 5.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 用作 ,意为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用作 ,意为 6.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28/93 文言文知识训练 (4)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7.中心概括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具体描绘 了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 的闲适自得之情。 8.问题探究 (1)有人认为《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人认为流露了作者闲 适归隐之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2)[同主题·山水风光]《与朱元思书》和《答谢中书书》同为描写山水之作,分析两文描 写山水的不同之处和两位作者借山水抒发情感的不同点。 29/9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