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70532

【名师精编】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训练15:记承天寺夜游(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2次 大小:15114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答案,PDF,夜游,承天寺,名师,训练
    文言文知识训练 第 15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文学文化常识 苏轼,字 ,号 ,世称“苏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他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辛 弃疾并称“苏辛”。 2.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 (4)盖.竹柏影也: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 念无与.为乐者 4.特殊句式 (1)盖竹柏影也。 句 (2)念无与为乐者。 句 (3)相与步于中庭。 句 5.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30/93 文言文知识训练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6.中心概括 作者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 境: 、 、 、 ,都包含其中。 7.问题探究 (1)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引发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会挽雕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苏轼的壮志豪情。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苏轼是如何 巧喻月色的?又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呢?请结合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一句分析。 (2)[同作者·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写的是苏轼初贬黄州时的月下徘徊,《记 承天寺夜游》写的是苏轼被贬黄州第四年的月下漫步,从中能够看到苏轼怎样的变化?请结 合作品内容作简要分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①,漏断②人初静。谁见幽人③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⑤冷。 [注] ①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②漏断:指深夜。③幽人:幽居之人。④省(xǐnɡ):知 晓。⑤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31/93文言文知识训练答案 第15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1.子瞻东坡居士苏洵苏辙 2.(1)考虑,想到(2)形容水的澄澈(3)均为水生植物(4)大概是(5)只是 3.与“相”连用,共同,一起和,跟 4.(1)判断(2)省略(3)倒装 5.(1)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4)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6.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7.(1)作者将明月比作空明澄澈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表达了作 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与好友漫步庭院的悠闲。此句表达了作者乐 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苏轼看到的是“缺月”,见到的是“幽人”,他在独自徘 徊中感受到的是忧愁和孤寂。《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看到的是澄澈的月光,同游的是志趣相 投的好友。他在月下漫步中感受到的是闲适与平静。可见经过四年的贬谪生活,苏轼已由最初 的压抑愤懑转为乐观豁达。 16/4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