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70535

【名师精编】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训练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1次 大小:15521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答案,PDF,孟子,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名师
    文言文知识训练答案 第 17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围 (2)这 (3)极点 (4)归顺,服从 2.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 成员 3.同“叛”,背叛 4.(1)有利条件 锐利 (2)表转折,却,但是 表顺承 5.(1)形容词 动词 巩固 (2)形容词 动词 震慑 6.(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2)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 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3)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 少。 (4)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 归顺他。 (5)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 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7.以民为本 推行仁政 8.(1)君主要“得道”,也就是“施仁政”。因为“施仁政”,才能实现“人和”,得到人民的 支持和拥护。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因此,施仁政的君主,能以“多助”战“寡 助”,战必胜。 (2)同:都用了类比手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战争需要“人和”来类比治国需要“得 道”,选文用“其友”没有完成托付、“士师不能治士”类比君王“四境之内不治”。 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排比,增强了说服力;选文运用了层层设 问而请君入瓮的说理方式。 18/42文言文知识训练 第 17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 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词语解释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是.天时不如地也: (3)寡助之至.: (4)天下顺.之: 2.古今异义 亲.戚.畔之 古义: 今义: 3.通假字 亲戚畔.之: 4.一词多义 (1)利: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2)而:然而.不胜者 委而.去之 5.词类活用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用作 ,意为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用作 ,意为 6.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4/93 文言文知识训练 译文: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7.中心概括 本文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人心的重要性,体现了孟子的“ , ” 这一中国传统政治主张。 10.问题探究 (1)孟子认为君主怎样做才能够“战必胜”?理由是什么? (2)[同主题·议论说理]阅读下文,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它们说理艺术的异同。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①其反也,则冻馁②其妻子。 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③。” 曰:“士师不能治士④,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⑤。”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 ①比:及,至,等到。②馁:饿,这里做使动用法。③弃之:和他一刀两断。④士师 不能治士:司法长官不能约束他的下级。⑤已之:撤他的职。 35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