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 8 土地的誓言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速读,明确“土地的誓言”含义; “介绍故乡”,感知记忆中的故土。 2.通过朗读,检查预习,了解背景,感受故土的惨痛变迁。 3.通过精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多角度的抒情方式,体会寄情于物的表现手法,学习本文呼告、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熏陶感染,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通过精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多角度的抒情方式,体会寄情于物的表现手法,学习本文呼告、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新课导入】 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富饶的关东平原遭到日寇的铁蹄践踏,无数东北同胞背井离乡,四处流亡;“九一八”事变十年之后,他们仍然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为此,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 【写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低的情感象火一样喷涌而出,“东北作家群”中的优秀分子端木蕻良用自己的灵魂之笔把这种感情用炽热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了心脏的跳动,感受到了热血的沸腾。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介绍】 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作家。辽宁省昌图县人,原名曹汉文、曹京平。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曹京平为避免国民党迫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笔名。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东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于是改用谐音 “端木蕻良”。 【题目解读】 这一标题比较独特,其要点在于,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层次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时时听到故乡的召唤,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美好的故乡生活令“我”魂牵梦萦,为了解放故乡“我”发誓为之战斗甚至牺牲。 【全文分析】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请找出来,深情地朗读,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注重语气的指导: 深切怀念、热情赞颂、忧伤回忆、愤怒呐喊。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之情,以及热烈的爱国之情,表明作者将抗击侵略者,为保卫国家能够牺牲一切的心情,并坚信最后能胜利的坚定信念。 二、品析课文 思考:到底是什么东西催促着作者一定要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故乡?在作者眼里这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请结合一下问题进行探究。 1.找出第1段中描写家乡的语句:“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2.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明确: 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 3.让我们一起走进端木顛良魂牵梦萦的故乡。(用多媒体放映东北最美丽的风景。) 4.这样的故乡谁不爱?请在第2段中找出作者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