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72324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116164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7张,历史,七年级,统编,PPT,17课
  • cover
(课件网)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新课导入 明朝:1368年— —1644年 朕自登基十七载,上邀天罪,致虏陷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颜见先皇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首……勿坏陵寝,勿伤我百姓一人。 ———崇祯《血衣遗诏》 开局一个碗 结局一根绳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朝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的史事,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知道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认识到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3、知道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等基本史事。了解明清易代的基本线索。(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1、政治腐败 依据材料并阅读教材P97,归纳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材料:明朝末年的党派斗争从明神宗万历中期开始持续了五十多年,一直到南明王朝灭亡。主要有以浙党为首的五党集团和东林党之争、东林党与阉党之争。这些党派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造成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局面。———尹鑫、刘军民《明朝晚期的党派斗争》 ①皇帝:沉迷享乐,重用宦官疏于朝政 ②宦官:宦官权倾朝野 ③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纷争不已 阅读教材P98,结合材料思考中央腐败导致了什么结果? 结果: ①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材料一:明末,一名四川官员上奏说:“蜀昔有沃野之说……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明神宗实录》 ②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 明代《流民图》 材料二:天下之势,如沸鼎同煎,无一片安乐之地。贫富尽倾,农商交困,流离转徙,卖子抛妻,哭泣道途,萧条巷陌。———《明史》 2、张居正改革 时间 措施 经济 政治 军事 结果 万历初年(明神宗) 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 整顿吏治 巩固边防 12岁考中秀才 16岁中举人 23岁中进士 后官至内阁首辅 张居正去世后,明朝的改革举措大多废止。 材料:十年内海寓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 效果: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按银两收税。 3、效果: 士人精神品质: 关注现实生活,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原因 材料一:《陕西通志》记载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怠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材料二:(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阶级矛盾尖锐。 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催征如故。 2、主力军:李自成、张献忠的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出身于农民家庭,童年给地主放羊,长大后当过兵。陕西爆发农民起义,他投奔起义军,因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后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他承袭闯王名号,人称“李闯王”。针对明朝土地集中和赋税繁重的情况,李自成主张平均土地,免于纳赋,反映了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和反对封建压迫的愿望。 根据地图结合教材内容,梳理李自成起义的过程。 2 4 1 3 陕北起义 进军中原 攻克西安 攻克北京 提出“均田免赋”口号 1644年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3、经过 均田:平均分配土地 免粮:减免赋税负担 材料研读: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朝求生,暮求合,迎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