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72387

专题一 先秦至秦汉时期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训练(含答案)

日期:2025-04-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285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专题,二轮,答案,训练,阶段,复习
  • cover
专题一 先秦至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2)经济上:刀耕火种,集体劳作。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统治者敬天保民思想。贵族垄断教育,学在官府。 时段 特征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也是多民族国家“大一统”时期 具体表现 政治 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官僚体制代替贵族体制;汉承秦制并不断完善 经济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社会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汉时开通了丝绸之路 思想文化 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科技、文学成就突出;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春秋战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1)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贵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出现;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士阶层活跃。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3)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科技文化也取得较快的发展。 (4)民族关系上:诸侯争霸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但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华夏认同感逐渐增强,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中外朝、尚书台、刺史、察举);汉承秦制且有创新。汉武加强中央集权。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2)经济上: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汉代铁犁牛耕推广到全国,农业生产力不断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发展,汉代田庄经济兴起,豪强地主势力强大;手工业较发达,领先世界;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繁荣,政府对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3)思想文化上: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科技和文化全面繁荣。西汉末佛教传入。 (4)外交上: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陆海丝绸之路开通密切了中外联系。 (5)民族关系上: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和战交织,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睦友好的。 【习题训练】 1.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有熊国”故地郑州地区,发现了一些龙山文化城址,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山西陶寺遗址,一般也被认为属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这( ) A.说明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 B.为研究中华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