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有为有不为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季羡林先生的生平经历、学术成就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有为有不为” 的内涵,包括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表现和意义。 2.熟练梳理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准确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理论与事实论据清晰、有力地论证观点。(重点) 3.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敏锐洞察并清晰辨析 “大小善” 与 “大小恶” 的内在联系,能够对生活中的行为进行准确的善恶判断。(重点) 4.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显著提升辩证思维与分析能力,在面对复杂的生活情境时,能够做出符合道德和社会准则的选择。(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任务二 明确观点 理清思路 任务三 析论证 辨方法 任务四 言“为”有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为什么面对同样情境,有人选择“为”,有人选择“不为”? “是非善恶”是“为”与“不为”的前提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1.积累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文体知识(议论文) 【字音字形】 【多音字】 【形近字】 【理解词语】 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原意是指犯上谋反等反叛行为。在现代汉语中指罪孽深重,严重破坏固有秩序的行为。( 大逆不道 ) (2)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闭目养神 ) (3)指不务正业、游荡玩乐的人改邪归正,悔过自新。( 浪子回头 ) (4)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迷途知返 ) (5)事情一旦发生或局面一经打开,便越发无法遏制其向坏的方向发展。(含贬义)。( 一发不可收拾 ) (6)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了解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临清,自幼学习勤奋,早年留学国外,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梵学、佛学、吐火罗文,以及中国文学、比较文学和文艺理论。他的学术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对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写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特定的社会时期,当时社会上存在着一些道德失范、行为失当的现象。季羡林先生有感于此,希望通过对“有为有不为”这一古老命题的重新阐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行为边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文体知识】 请你根据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关于“议论文”知识空缺。 1.概念:议论文是一种以 议论 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主要用于剖析事理、论述事理、发表意见和提出主张。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 论点 :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如时间、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在文中的位置通常是开头,用以明确表达作者的态度和立场。 (2) 论据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如历史事实、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如名人名言、科学原理等。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3) 论证 :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的目的是使论点更加严密和有说服力。 任务二 明确观点 理清思路 这是一篇论述类文章,初读时请圈画各段关键语句,给文章划分段落。 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并完成思维导图,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通读全文,试着梳理: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阐述“有为”与“有不为”的内涵,并引出其评判标准———善恶。 第二部分(3—7): 从善恶的大小之别与大小善和大小恶的联系两方面对主要观点进行剖析。 第三部分(8):总结全文,回扣标题,发出号召。 思考作者的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