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75952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春夜洛城闻笛》联读教案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1次 大小:236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 cover
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春夜洛城闻笛》联读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2. 理解两首诗的诗意,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3. 品味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诗歌意象的内涵,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4. 对比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5. 通过仿写思乡诗,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加深对思乡主题的理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赏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 教学难点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人情感的产生;分析两首诗情感表达的异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展示与思乡相关的画面,如落日、月圆、雨夜、断雁等,同时呈现“乡愁———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环境中,思乡的情感会呈现出怎样不同的样子? 2. 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营造课堂氛围,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二、诗歌初读 1.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春夜洛城闻笛》和《逢入京使》,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同桌之间互相倾听、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3. 指名两位学生分别朗读两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初步读准、读顺诗歌。 三、预习交流 1. 请学生分享自己预习时对李白和岑参的了解,教师适时补充、完善。 明确: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有《李太白集》,其诗作想象丰富、豪放飘逸,列举代表作《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等; 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曾两次从军边塞,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 2. 学生分享对两首诗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春夜洛城闻笛》中“玉笛”“故园”“折柳”的含义。 玉笛:笛子的美称。 故园:故乡,家乡。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逢入京使》中“漫漫”“龙钟”“凭”“传语”的含义。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两首诗的大意,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总结并规范表述。 参考: 《春夜洛城闻笛》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逢入京使》 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思乡之情、急切想报平安的心情。侧面表现了诗人想实现建功立业的抱负。 四、品读理解 1. 《逢入京使》表演与讨论 请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根据《逢入京使》的内容,想象自己在途中遇到入京使的情景,进行简单的动作和对话表演。提前准备好简单的道具,如马鞭等,增强表演的代入感。 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 引导学生从诗人的思乡之情、对家人的牵挂、身处塞外的孤独以及渴望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 参考: 镜号 画面 台词 1 一条蜿蜒漫长的道路,黄沙漫天,岑参骑着马,神色疲惫,满脸愁容,向东眺望,眼中满是思念。 岑参(轻声呢喃,带着哭腔):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 前方另一匹马快速奔来,马上坐着入京使,两人在途中相遇,勒住缰绳。 3 岑参看着入京使,眼睛一亮,急切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