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78186

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2课时)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263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2课时
  • cover
七下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2课时)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弘扬雷锋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多做实事做好事。 语言运用: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分析、理解“梨花”的不同含义及作用及标题的妙处。 思维能力: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审美创造: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到美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略读的方法,并概述故事内容。 2.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理解文章的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驿路梨花”,截取自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彭荆风说,1977年初春的一个下午,他读到陆游的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大山深处行走时,遇见的许多美丽的梨花林以及有关的人和事。顿时,一种创作激情涌上心头,于是创作了小说《驿路梨花》。 看到标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驿路在哪儿?梨花开时是怎样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彭荆风的《驿路梨花》,解开这些疑惑。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祖籍江西省萍乡市,中国当代军旅作家,历任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协云南分会副主席、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49年6月,在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并进入二野军政大学学习。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3月,发表了短篇小说《倮黑小民兵》。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反右运动”期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7年9月至1961年年底,被流放至滇西宾居农场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多次批斗,1968年,被投入监狱,关押长达7年。1975年8月,出狱,并在之后得到平反。1978年,小说《驿路梨花》被收录到初中语文教材中。1979年7月,出版长篇小说《鹿衔草》。1987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断肠草》。1994年9月,出版长篇小说《绿月亮》。1996年9月,出版传记小说《秦基伟将军》。1999年7月,出版长篇小说《孤城日落》。2009年5月,出版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2018年7月24日上午6时53分,彭荆风逝世,享年89岁;11月,遗著长篇小说《太阳升起》出版。 2.创作背景 1950年春,彭荆风随同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进入云南后,为了建设边疆,几十年来,多数时间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工作、战斗,足迹遍及红河、怒江、澜沧江流域。边疆地势险峻,人民性格淳朴,风俗特异;那一时期一般人难以经历的战斗生活和民族工作,更是深刻地留存于彭荆风的记忆中。作为一个作家,彭荆风也有责任把边地人民勇于告别旧时代,热情拥抱新生活的过程,作为自己的写作题材。他的许多作品,如在1955年、1956年先后在北京中国青年-出卷网-出版的两本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佧佤部落的火把》,197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鹿衔草》以及与人合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芦笙恋歌》,都真实地表达了彭荆风对云南边地的美好感情。 “文革”中彭荆风经受了许多磨难。打倒“四人帮”后,彭荆风本来有许多痛苦的遭遇可以写,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伤痕文学”特别走红,彭荆风的7年监狱生活更是走俏的题材,但是彭荆风却没有写这些。因为作家总是急于抒写他最关注的事,所以彭荆风“文革”后写的第一篇作品是传递美好情感的《驿路梨花》。 3.字词检测(课后读读写写) 三、初读感知,理清情节 1.这篇课文是围绕大山深处的小茅屋展开故事情节的,先后出现了一连串的人。请同学们略读课文,说说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分别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和小茅屋修建、维护的先后顺序复述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