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通过《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示意图》等,探究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根据不同时期的愚公形象,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价值,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自主预习·悟新知】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多元起源 (1)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① 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3)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发展历程 时间概况 先秦时期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秦汉时期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② 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时期儒、佛、道交汇融通,玄学盛行 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宋元时期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③ 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宋元时期的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提倡④ 的思想出现;康雍乾时期,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⑤ 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五四运动以后⑥ 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内涵举例 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⑦ ———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倡“⑧ ——— 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⑨ ———说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⑩ ———的概念。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焉”;墨家主张“ ———;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的内容、孟子与屈原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主张和而不同西周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子视“ ———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特点:(1)本土性。 (2)多样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般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1840年以前创造的并能够经过现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换而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其内容包含物质形态、知识技艺、行为制度、文学艺术、思想精神等层面。 2.文化认同 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文化影响的感觉,在共同的宗教信仰、历史经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