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全球流动。下列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劳动力流动方向的是( )。 A.拉美→欧美 B.非洲→拉美 C.中国→东南亚 D.中东→非洲 2.“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该人数迅速增长到1 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 779万人。”其中,改革开放初期省际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向( )。 A.广东省 B.海南省 C.四川省 D.安徽省 3.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以多种形式报效祖国。1993年,“回国服务”的口号正式更改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 A.国内技术人才迅速增多 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 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4.20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在中学道德教育科目课程中大量引用了中国成语、俚语等,如“守望相助”“远亲不如近邻”,通过文天祥的事迹阐释“义”的内涵,等等。这反映了当时新加坡政府注重( )。 A.倡导国家认同 B.完善基础教育 C.吸收优秀文化 D.提高儒学地位 5.1948—1962年,在美国安置的难民中,享有优先入境权的是掌握美国急需技术的人才,或经济条件优越的资本家和商人,美国公民和合法外侨的外籍双亲、配偶和未成年子女。这一难民政策( )。 A.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 B.提高了美国的科技水平 C.改变了美国外交策略 D.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6.(原创)有资料统计,二战以来,哥伦比亚的知识分子前往美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古巴医生到南非;新西兰博士后赴加拿大;加拿大科研人员到美国;法国金融交易员去英国;印度信息技术专家前往德国和美国;等等。对上述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世界格局影响人口迁移规模 B.国际移民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C.国际竞争加剧对人才的争夺 D.国际经济中心转移趋势明显 7.1954—1959年,我国国内每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这一变化是由于( )。 A.农村改革初见成效 B.工业化进程的受挫 C.户籍管理制度变化 D.计划经济体制松动 8.20世纪80年代初,亚洲区域内劳工跨国流动的主要方向是西亚石油输出国家。值得关注的是,同期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人口在持续向外迁移的同时,也因为非熟练岗位的增多而吸引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劳工。亚洲内部移民的这一流向( )。 A.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B.推动了亚洲内部经济文化交流 C.促成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产生 D.促进了亚洲的区域经济集团化 9.下图为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流动示意图。影响该图曲线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国人口流动起点低 B.中国人口流动迅猛发展 C.城乡之间经济联系密切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10.下表所示是2009年国际难民主要居留国及供养力较高的国家排名情况。其中,西方国家收留难民数量约占全球难民总数的1/4。这可以说明( )。 A.难民收容能力与国家经济实力一致 B.国际冲突是难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C.难民问题的全球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D.多极化趋势导致全球政局的动荡不安 11.(原创)加拿大采用以积分制为主要制度的移民评价系统,评分侧重申请者的教育情况、技能状况以及在相应行业的经验;侧重移民的社会融合。这种移民评价系统( )。 A.不利于加拿大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B.使外来移民获取了平等的机会 C.有利于加拿大高新科技保持优势 D.为新的人口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12.21世纪以来,西方极端民族主义势力迅速扩大,他们认为移民的涌入冲击了本国文化,同时认为保护本国文化必须排斥全球化,在政治大选和国家文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