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87284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5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225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统编,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 cover
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弈》描述了两个人同时学习下棋的情景,从学习状态的对比引发对“学”的思考;《两小儿辩日》语言生动有趣,有很强的画面感。生动有趣学习过程充分激发出学生对文言学习产生充分调动、、看设计了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大小远近问题的激烈辩论,孔子面对答不出小孩儿问题时谦逊的态度,孩子面对“孔子不能决”时的神情……两个短小的故事蕴含着哲理,揭示了真理,讲述了道理。 学习文言文,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习得语言的同时还要发展其思维,在阅读中引发思辨和哲理的思考。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发展,古为今用,让新的时代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时代的思考来赋予对文言文新的理解,用辩证的思维来阅读,从而引发学生新的思考。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并背诵课文。 思维能力: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文句,提高推断能力。 审美创造:从课文中找到观点和理由,提高思辨能力。 文化自信:关联两则文言文,通过关键语句和内容的理解,体会到学习要专心致志、勇于探究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对照注释并联系上下文,能讲述故事的内容。通过阅读能读懂《学弈》中两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能知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孩子的观点,知道他们是如何阐述观点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聚焦题目,引发探究问题 出示两篇文言文的题目:《学弈》《两小儿辩日》。 从题目中获取了什么信息,说说我们在课堂上交流的重点。 根据学生预设的自主探究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探讨“学”和“辩”的话题。 预设: (1)“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中的动词是“学”和“辩”,理解课题就是学习下棋和两个小孩儿争辩有关太阳的问题。 (2)课文讲的是“学”和“辩”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要关注怎么学的,怎么辩的以及学的结果和辩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本节课将两篇文章共同推进阅读,在初读课文之前,关联题目,通过动词“学”和“辩”引发对课文的探究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初读课文,翻译难点。 自己读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两篇文章的故事内容,交流难理解的词句。 (1)《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中的“为”和“知”都是通假字,结合字义和语境理解。 “为”与“谓”有时的解释是相通的,这就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2)在古汉语中“知”读zhī时是“知识”的意思,读zhì时是“智慧”的意思,在这里哪个读音更合适?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再看《学弈》中的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其中也有“为”和“智”,通过注释和理解句子,看看和“孰为汝多知乎?”中的意思一样吗? 小结: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要特别关注通假字和常用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要结合句子来理解。 2.指导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句子。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通过借助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典》理解文中难理解的词语,了解通假字的用法。在词义理解的过程中,关联两篇文章中的通假字,巩固理解和运用。 环节三:理解课文,体会主旨 1.阅读《学弈》。 (1)根据文章题目中的“学”,自己再读读课文,看看两个学生分别是怎么学的,学的结果如何。 默读课文并批注,小组讨论,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句话能看出学的结果有差异,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两个合适的词语再概括。 (3)为是其智弗若与?课文的最后一句否定了这个疑问,从课文的描述来看,你们觉得这原因是什么? 2.阅读《两小儿辩日》。 (1)运用阅读《学弈》的方法自学《两小儿辩日》,理解课文内容。 自学要求: 结合题目中的“辩”,默读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