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89955

4 灯笼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4次 大小:388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灯笼,同步,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
  • cover
4  灯 笼 文学常识 吴伯箫,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字词过关 1.      字音字形 争讼(sòng) 领域(yù) 斡(wò)旋 静穆(mù) 思mù慕 怅wǎng惘 qiāng锵然 tuì褪色 liáo燎原 神kān龛 xī 熙熙然 暖róng融融 2. 词语释义 [争讼] 因争执而诉讼。 [锵然] 形容金属或玉石等相击而发出清脆的响声。 [斡旋] 调停,调解。 [点缀]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变得更加美好。 [静穆] 安静庄严。 [熙熙然] 和乐的样子。 [马前卒] 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 为人处世的道理。 [不甚了然] 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张灯结彩] 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垂珠联珑]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3. 词语辨析 [怅惘—惆怅] 两个词都有“心情失意”之意。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惆怅:伤感,失意。 主旨归纳 作者运用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其早年与“灯笼”有关的一些生活景象,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借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一课一讲 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围绕“灯笼”组织了丰富的材料,串联起许多与灯笼相关的事情,“灯笼”成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思的寄托之物。小小灯笼承载着厚重丰富的文化内涵,寄寓着作者赤诚的家国情怀。行文显得自由随意,顺着思绪展开,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人文,纷至沓来。结尾处,画龙点睛,情绪陡然一扬,表达课文的主旨所在。课文以灯笼为纽,以真情为带,作者谈乡俗,谈亲情,谈历史,谈壮志,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拓展链接 灯笼文化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4  灯 笼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灯笼》一文写于抗战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liáo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情感。可以说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寄托着母子的思mù,慰藉着孤行客的心,记录着岁月的怅惘和人情世故,               。作者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难道不是一个爱国的文人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马前卒(   ) liáo(  )原 思mù(  ) 怅惘(   ) (2) 成语“人情世故”的意思是  。 (3) 在文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著名作家吴伯箫的籍贯是山东莱芜人,他的散文善于从平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 B. 美国国务院建议美国航空运营商尊重中方要求,在旗下国际航班经过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时向中方通报飞行计划。 C. 由于网络的互动性、网民的广泛参与性,使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创作、发布自己的音乐作品。 D. 在延迟退休的同时,国家还将开发更多岗位,适合中老年人,不与青年人争夺工作机会。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小说家、戏剧家。 B. 打更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 C.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