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唐诗三首 石 壕 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1]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文学常识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名句赏析 [1]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2] 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壮丁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名句梳理 1. 《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诗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 《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诗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 《石壕吏》中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诗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 《石壕吏》中概括全诗的诗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5. 《石壕吏》中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诗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1]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3]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学常识 参见《石壕吏》。 名句赏析 [1]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 [2] 这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诗人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 [3] “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激昂坚决,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当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主旨归纳 诗人哀叹自身处境以及国家现实境况,但诗人不停留于自身的苦难,推己及人,希望能有千万间广厦可以庇护天下寒士,表现出诗人的爱国情怀与博大胸襟。 名句梳理 1. 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王安石的诗相照应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诗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诗句: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卖 炭 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1]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2]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3]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