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91250

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4.3 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 实验设计

日期:2025-04-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445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科,变化,实验,物质,新物质,中的
  • cover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实验设计 《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实验设计方案 一、教材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 二、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发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知道有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会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三、实验器材: 蜡烛、蜡烛底座、火柴、白砂糖、金属勺、玻璃杯、玻璃片、试管夹、护目镜、白手套。 四、设计思路: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产生新物质。因此对新物质的观察与辨别是确定化学变化的关键要素。在前几课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会关注到物质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等,同时他们也会产生“改变颜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等疑问。同时认识到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这为本课学生判断化学变化奠定了认识上的推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看过蜡烛的燃烧,但没有有意识的去关注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学生也很少去加热白糖,这两个探索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富有意义的。 五、实验步骤: 1.蜡烛的燃烧: (1)点燃蜡烛; (2)将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悬空倒扣在点燃的蜡烛上方,观察玻璃杯内壁的变化; (3)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让玻璃片与蜡烛火焰短暂接触,观察玻璃片的变化; (4)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2.加热白砂糖: (1)向金属勺中加入少量白砂糖; (2)将蜡烛点燃,手握勺柄并用蜡烛火焰的外焰加热白砂糖; (3)仔细观察白砂糖的变化,并及时记录每一种变化现象。 六、实验现象及结论: 1.实验中,在蜡烛上方道口的玻璃杯,杯内壁出现水雾;玻璃片接触火焰,有炭黑产生。 结论:蜡烛燃烧不但会发出光和热,还会产生水、炭黑等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同时在燃烧过程中,蜡烛有熔化和凝固现象,即物理变化。 2.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首先会熔化,接着颜色逐渐变黄,然后越来越深,同时产生气泡,最后变成黑色固体并伴有特殊气味。 结论: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先融化,是物理变化,不断加热,白砂糖变成黑色,并产生特殊气味,产生新物质,是化学变化。加热白砂糖的过程中发生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实验记录单 实验1:蜡烛燃烧 观察与记录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物质变化 蜡烛上方倒扣玻璃杯 杯内壁出现水雾 产生水 玻璃片接触火焰 玻璃片与蜡烛火焰接触部分变黑 产生炭黑 思考与发现 蜡烛燃烧不但会发出光和热,还会产生水、炭黑等新物质,也就是物理变化的同时产生了化学变化。 实验2: 加热白砂糖 观察与记录 观察内容 状态 颜色 气味 实验现象 固体→液体→固体 白色→黄色→棕色→黑色 焦糖味→糊味 思考与发现 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先融化,是物理变化,不断加热,白砂糖变成黑色,并产生特殊气味,产生新物质是化学变化。加热白砂糖的过程中发生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名称:蓝色魔法 二、实验目的: 让学生亲眼看到两种透明的液体混合后,能变出蓝色絮状沉淀,感受化学变化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培养用于探索的精神。 三、实验器材: 试管、试管夹、胶头滴管、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四、实验原理: 当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离子间发生“交换重组”,生成了蓝色絮状氢氧化铜沉淀。 五、实验设计思路: 硫酸铜溶液中,存在着铜离子与硫酸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里,则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当两种溶液混合,离子间发生“交换重组”。铜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相互结合,生成了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组合形成无色的硫酸钠溶液,由于硫酸钠可溶于水,会存在于溶液中。 六、实验创新点: 将原本常规的化学反应实验与魔法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