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过 零 丁 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理宗宝佑四年状元及第。历任湖南提刑、赣州知府。宋恭帝德佑元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招兵勤王。临安危急之时,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而被扣为人质,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前往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收复了多处州县。后来兵败被俘,押解至元大都,因宁死不屈,为国捐躯,封信国公。文天祥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创作背景 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港珠澳大桥),进军南宋的最后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下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敌前线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严词拒绝:“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明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送》 《虎》 一、自由朗读诗歌,读顺,读准字音、节奏。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内容点评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生死关头, 回忆一生, 感慨万千。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凄凉的物象比喻国事的衰微和自己命运的坎坷,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哀恸。 风飘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国势如柳絮飘飞,无依无傍。 雨打萍:比喻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文天祥当年兵败,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悚不安的事。而今再遭败绩,身陷囹圄,被押送过零丁洋,倍感孤苦伶仃!颈联特别富有情趣,“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诗人信手拈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堪称中国诗歌创作历史上的绝唱! 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坚定信念。 全诗的格调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谱写了一曲千古不朽的英雄主义壮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三、精讲精练 明确:首联追述了诗人四年仕途经历的两件大事。①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②国家危急存亡关头,响应号召,起兵抗元。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将国家危在旦夕和个人命运坎坷比喻成狂风中骤雨中的柳絮和浮萍,漂浮无依。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的局势危急和个人命运的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3.颈联巧借地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明确:“惶恐滩”和“零丁洋” 巧用两个地名表达双关的语义,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难危险,渲染了作者特殊的心境。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再现了作者抗元失败后惶恐不安的心态、孤苦无依的感叹。 一语双关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直抒胸臆,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永垂史册!尾联充分表现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坚定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的崇高选择,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成为千古名句。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 。 夏完淳“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 【拓展延伸】“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这就是文天祥。其实历史上还有很多文天祥似的人物,你能举出类似的人物事迹吗?说一说他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