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赤壁赋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把握文赋特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和常见的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体会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 3、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和常见的文言句式,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2、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二、新课讲授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遭朝臣嫉恨,以诗歌“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的罪名获罪。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一案件,导致苏轼终身遭贬,他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句概括了自己饱经离难的一生。 2、创作背景 3、文体:赋 4、播放音频,梳理字词。 三、课文赏析 1、文章结构 一、夜游之乐 1段 泛舟赤壁,襟怀开朗 乐 二、乐极悲来 2段 饮酒放歌,箫音怨慕 转悲 3段 慨叹人生,苦短失意 悲 三、因悲生悟 4段 苏子作答,妙语解答 转喜 5段 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乐 2、夜游之乐-1 (1)梳理重点字词、译文 (2)第1段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3)乐在何处:良辰、美景、豪情 (4)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3、乐极悲来-2 (1)梳理重点字词、译文 (2)第2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来自作者遭贬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3)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4)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4、乐极悲来-3 (1)梳理重点字词、译文 (2)第3段主要写了什么?阐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感彩如何? 本段主要写了“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彩甚为悲伤。 (3)情怀阐发 对比: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 比喻: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4)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5、因悲生悟-4 (1)梳理重点字词、译文 (2)第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