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速览·第一单元 (全新教材全面汇总) 《邓稼先》 一、教材知识清单 (一)文学常识 杨振宁,1922 年 9 月 22 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理论,共获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 (二)易错读音 选聘(pìn) 元勋(xūn) 奠基(diàn) 殷红(yān) 鲜为人知(xiǎn) 平沙无垠(yín) 夐不见人(xiòng) 河水萦带(yíng) 风悲日曛(xūn) 兽铤亡群(tǐng) 燕然勒功(yān lè) 鞠躬尽瘁(cuì) (三)易错字形 元勋、奠基、选聘、谣言、昼夜、昆仑、挚友、至死不懈、鞠躬尽瘁、当之无愧、家喻户晓、锋芒毕露、妇孺皆知、马革裹尸 (四)词语理解 1.元勋:在开创性事业中立下大功的人。 2.奠基:为建筑物奠定基础,常比喻某一事物的创立或开端。 3.选聘:挑选并聘用。 4.可歌可泣:事迹悲壮,值得歌颂,令人感动落泪。 5.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6.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执着追求某件事或信念,对事业持之以恒。 7.鞠躬尽瘁:恭敬谨慎、勤恳努力,竭尽全力奉献一切。 8.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清楚知道。 9.锋芒毕露:锐气与才干充分展现,多用来形容人逞强好胜。 10.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都知晓,指某事众人都知道。 11.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五)文章主题 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通过对邓稼先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的叙述,将他的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突出了他对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的巨大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将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二、教材内容详解 以下是《邓稼先》教材中一些句子的详解表格: 句子 详解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其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所以他是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句话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向前。邓稼先把这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因此说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流露出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可是理论是否正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理论的正确与否要靠实践去检验,而在核武器试验时检验理论,危险巨大,这句话体现了邓稼先工作的危险性和挑战性。 我不能走。 这是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说的话,言为心声,简短的话语道出了他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引用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显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工作的艰辛,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 引用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歌》: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突出了他的英勇无畏和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文章第一部分中举了 1898 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 这种紧凑、短促的结构和重复出现的词语给读者强烈的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