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93531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第6课时 课件(共2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12099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五,PPT,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乡土中国》第6课时 礼治秩序 无讼 我国古代县衙门口,常悬挂这么一副对联 上联:为士,为农,有暇各勤尔业 ; 下联:或工,或商,无事休进此门。 那么,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秩序是怎样维 持稳定的?人们对待诉讼的态度具体又是怎 样的呢? 1.能掌握文中关键概念、核心观点,梳理论证思路。 2.能理解乡土中国“礼治”特点、“无讼”追求及其原因。 3.能掌握对比、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4.能利用文中知识解读相关社会现象,并思考其现实价值。 教学目标 篇目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论证思路 礼治秩序 乡土社会既非 法治社会,也非 人治社会,而是 礼治社会。 无讼 无讼 一.思路梳理 篇目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论证思路 礼治 秩序 乡土社会 既非法治 社会,也 非人治社 会,而是 礼治社会。 礼治 秩序 首先先论述人治和法治的共同点和区别。再分析乡土社 会礼治秩序的特色:礼治中也有残忍的因素,维持礼这种规 范的是传统;传统是世代累积的经验,在乡土社会中效力更 大,它极具权威,仪式就体现了其权威性。礼是内生的秩序, 使人服膺;法律从外限制人,道德靠舆论约束人。最后指出: 礼治在快速变动的社会中无法实施,法治秩序应运而生。 无讼 乡土社会以 调解(教化) 解决争端, 反对诉讼。 无讼 首先分析乡土社会“讼师 ”到现代都市社会“律师 ” 的改变,比较城乡对诉讼的态度差异。其次分析乡土社会礼 治秩序下的无讼观:乡土社会要求每个人都懂礼,礼治的最 高境界是人人都守规矩;出现讼事意味着教化不够,是可羞 之事;乡里的调解是一种教育的过程。接着再分析现代都市 中的法律观:法律讲个人权利, 目的是厘定权利;现代社会 中的法律与时更新,不要求每个人精通掌握,律师成了专业 人士。最后讨论在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礼治遭到破坏、 法治难以建立的原因;并且思考在乡间真正建立起法治秩序 的方法。 “礼”是社会公认的 合式的行为规范,是经 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 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二.概念理解 1.“礼” 仪式 祭器 人服礼是主动的,是从教化中养成的。 服膺:牢牢记在心里,衷心信服。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社会所积累的 经验)。 合式:是对的意思。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 行为是对的。 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经验具有权威性,仪式体现了其权威性。 “礼” “礼治”和“法治” ①从根据的规范来看, “礼治”根据的是“礼”, “法治”根据的是法律。 ②从实现的途径看, “礼治”依靠传统,通过教化和克己修身来维持。 “法治”依靠国家权力,通过惩罚手段来实现。 ③从服从的形式看,人们对“礼”是主动服膺的, 对法律是被动服从的。 二者都有人的因素。法治是“人依法而治” ,出现在现代社会。 “人治”好像是凭个人好恶来治理。乡土社会实际上是 “礼治社会”。 “人治”和“法治” 2. “人治”“礼治”“法治” ①每个人自觉守规矩,从根本上避免发生纠纷; ②发生纠纷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进行调解,而不用 法律诉讼解决。 3.“无讼” 传统是社会累积的经验,是人们可以遵守的成法。 只要按照传统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人们对传统渐 渐有了敬畏之感。久之,这套行为就成了“仪式”。 “礼”就是按着仪式去做的意思。 这样,传统就维持 了“礼治”。 三.问题探讨 1.《礼治秩序》中说,礼治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 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试分析传统是怎样维持 礼治的。 2.《礼治秩序》中说,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 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为什么是这样呢?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传统能够比较长久地发挥效力。后人 只要按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