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清明寄相思,传承家国情 清明节主题教育班会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因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因为二者相融,让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 CONTENTS 清明节小知识 01 目录 02 03 缅怀革命英烈 传承革命精神 04 清明文明倡议 01 清明节小知识 清明节的简介 时间: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变动。 节气特点:“清明” 是表征物候的节气,此时天气清澈明朗,草木繁茂。《历书》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的农谚。 溯本求源 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其形成与古代多个节日密切相关,其中寒食节与上巳节的影响尤为深远。寒食节源于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据《左传》记载,介子推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曾割股啖君。重耳复国后大赏功臣,却遗漏了介子推。介子推淡泊名利,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其出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抱树而死。晋文公悔恨不已,遂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表追思。 清明气候特点 气候特点:时至清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就不冷了,便不会再下雪了;此时的天气,南方与北方很不一样,北方干燥少雨,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南方湿润多雨,气候清爽温暖,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桐花是清明“节气”之花,它清芬怡人,花朵为白色,花瓣上有淡红色的脉纹,非常漂亮。 二候田鼠化为鴽:“鴽”指鹌鹑类的小鸟。由于天气变暖,喜好阴凉的田鼠躲在洞里不肯出来 ,此时喜欢阳光的小鸟却出来开始活动了,古人便误以为田鼠变成了小鸟。 三候虹始见:清明时节,天气多雨,由于雨后的空气中含水量增大,因此天空中便开始出现美丽的彩虹。 清明节习俗:扫墓 杜牧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一天,我们为先人扫墓,既是礼敬祖先,不忘前人的伟大奉献;也是慎终追远,寄托后人的无限哀思。 清明节习俗:踏春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清明时节,除了扫墓。另一项重大活动就是踏春了。四月春回大地,各地春色正好,我们既要缅怀先人,更要把握当下。 清明节习俗:插柳 谚语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在古人的观念中,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因此,清明插柳戴柳,主要是为了辟邪之用。 清明节习俗:放风筝 四月,春暖花开。人们会把自己的疾病和苦难写在风筝上,待风筝飞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随风而去。所以,放风筝除了是一种娱乐活动外,更有祛除晦气之意。 清明节习俗:植树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清明节时,人们多喜种松树柏树于墓前,以寄托思念,让逝去的亲人有一个归宿,让在世的人有思念的寄托。 02 缅怀革命英烈 巾帼不让须眉———赵一曼 赵一曼,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1926年,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临行前,她到照相馆抱着年幼的“宁儿”,留下了与儿子的唯一合影。1935年,赵一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1师2团政治委员。在一次与日伪军的战斗中,她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不幸被俘。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日寇杀害,牺牲时年仅31岁。 傲雪“红梅”———江竹筠 江竹筠,中国共产党地下时期重庆地区组织的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