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95581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1033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1. 知道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走向衰微的具体表现,初步了解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动荡变化的历史趋势。(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基本史实和位置,分析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之间的联系,理解 争霸战争对当时政治格局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知道春秋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家国情怀) 4.了解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与深远意义,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呈现年代尺及《周平王东迁示意图》,演示从西周到东周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的历史更替过程,并补充西周、东周的命名依据及“春秋”的由来。 2.出示《史记》中关于春秋的记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从而初步感知春秋时期动荡变化的时代特征,继而依次提问“动荡变化之因、象、果”,并以此为逻辑线索开展本课学习。 设计意图:依次解读课题中“春秋”与“动荡变化”的内涵,借助年代尺与周平王东迁示意图演示历史更替过程,回顾旧知,衔接新知,培养时空观念;借助史料初步感知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树立史料意识;以阶梯式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学习新课: 一、动荡变化之因———铁器牛耕,经济发展 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出示春秋晚期青铜牺尊图,引导学生对“鼻环”的作用进行思考,并辅之以《国语》中“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的记载,得出春秋晚期,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了牛耕,并将大大节省人力。 (2)出示《国语》中“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zhǔ),试诸壤土”的记载,得出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继而通过与人类历史上的其他生产工具作对比,思考铁制农具的优势,从而进一步引出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使用的意义,即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并指出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2.春秋时期经济发展 绘制“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图并讲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从而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3.春秋时期经济发展影响政治变动 借助问题“经济发展如何引起政治变动”,引出【学习任务一】,要求学生结合图文资料,阅读课本P28第一段,完成流程图。根据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的资料及西周井田制耕作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填空的方式,梳理流程图,构建起“经济发展引起政治变动”的逻辑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依次学习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及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对政治变动的影响,其中第1和3两点,注重借助史料得出结论,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第2和3两点,借助流程图梳理“农业、手工业、商业”及“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因第3点难度较大,故采用填空方式配合教材内容来完成。三个内容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二、动荡变化之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一)王室衰微 1.背景 承接上一环节,回顾总结分封制与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并以“官职不再世袭”衍生补充“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的破坏、以“郑国九鼎八簋”说明礼乐制的破坏,从而得出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