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 2024-2025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首先体现为以“土”为生的生存理性,并进一步衍生为以乡土文 化为基础和以德为重的价值取向。在历史上,上述特征具有极强的历史延续性,并规制着乡土社会中人们 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 乡土中国是以农业为根基的社会,并形成了“以土为生”的生存理性。在乡土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 是最为直接和基础的,“土”是作为社会个体的命根。“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 的谋生方式。”土地具有恒久不动的特性,因此乡村里的人口附着在土地上,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 社会。即使偶尔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被迫迁徙,但只要有条件,人们依然倾向返回故里,寻求“叶落归根” 。同时,在“安土重迁”的观念下,社会处于一种长期稳定状态,而这种稳定对于国家至关重要。这是因 为,在传统中国,土地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撑,有稳定的土地,就有稳定的赋税,国家机构就能够正常运 转,社会结构自然趋于稳定。需要看到,农耕经济有其稳定性,但也有其脆弱性。脆弱性体现在农业生产 受到自然条件的深刻影响。由于农耕经济所具有的“靠天吃饭”特性,自然资源和条件的变化直接决定着 人们的生存状况。 由此,人们天然地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一方面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不会轻易破坏 自然生态;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对自然的合理利用以改善生活,如“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 子·梁惠王上》)。此外,人们还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衍生出“天人合一、顺应天命、知足常乐、道法 自然”等价值理念。 乡土中国以乡土文化为基础。乡土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演化过程中不断累积而形成的文明积淀,具有 极强的地域性、创造性和历史性。在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并首先体现在“物”的层面, 包括聚落、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的独特属性。而与物质层面的乡土文化相比,非物质层面的乡土文化 更具根本性,主要体现为一系列社会习俗和乡土规则。在乡土中国,社会治理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传统习俗 来进行的,并形成礼俗社会。礼俗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在这种“熟悉”的社会当中,人们会得到 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在此,规矩不是法律,而是“习”出来的礼俗。对此,费孝通先生认为传统 乡土社会是“无讼”的社会。在“无讼”的社会中,习俗内化为人们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并由此形成礼 治秩序。礼治秩序的形成既源于人的主动“克已复礼”,同时也在于礼俗可以解决乡土社会中的社会问题。 第 1页/共 9页 此外,在乡土中国,乡土文化还包含家规家训、族规祖训和乡规民约等地方性规则。这类地方性规则构成 中国古代社会的民间法,也是传统中国维护乡土社会运行秩序的重要依据。 乡土中国以德为重的价值取向。乡土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内以伦理道德为秩 序组织社会,形成“以德为重”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是乡村社会内生与上层建筑外化的产物,成为人们 普遍接受和遵循的价值理念。“以德为重”中的“德”首先表现为凝结在私人关系中的道德。家庭伦理是人 们最先接触并遵守的道德规范。在家庭生活当中,对父母要“孝”,对兄长要“敬”,“孝与悌”成为家庭 成员的行为守则。中国人的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因此,孝老敬长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伦理法则。 按照“差序格局”的原则,社会范围是由“已”推出的,其基本纽带是亲属关系,与之相配的道德即为孝 悌,并进一步拓展到朋友关系及其忠信观念。孝、悌、忠、信皆为维系私人关系中的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