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96632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24页PPT)

日期:2025-04-0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321179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2课,民族,大团结,课件,24页,PPT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金庸武侠小说泰斗 (1942-2018) 品味民族风情 西汉时期加强同西域各族的友好往来的使者是谁? 张骞 这是什么民族的独特服饰? 苗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内容和实施概况,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重要意义;了解国家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所采取得措施,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得原因和意义。(唯物史观) 2.通过研读相关数据和地图等材料,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分析论证问题得能力。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了解国家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观察《民族区域示意图》,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认识五个自治区。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时空观念) 4.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家国情怀)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张骞出使西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 文成公主嫁到西藏 忽必烈建立元朝 1.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原因: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政治: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在根本利益上一致。 。 天国梦 自强梦 维新梦 共和梦 ③现实特点: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秦 汉 唐 宋 元 明 清 历史特点: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达赖、班禅金印 唐·文成公主 现实情况: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2.实施依据: 是由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含义: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自治 独立 ≠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①前提:国家统一领导 ②实行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③自治机关级别: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④核 心:行使自治权 ⑤自治权: 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其他自治权 ⑥地位: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4.确立过程: 1949 《共同纲领》 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A.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C.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制度化———法律化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地位: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法律化 ① ② ③ ⑤ ④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5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第一个自治区 5个自治区 30个自治州 120个自治县/旗 5.实施情况: 行政区划 (最晚的) 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自治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