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同学们,谁能想象一下天子发怒会是怎样一个场面? 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那么,平民发怒又是怎样的场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平民发怒,震慑天子的文章吧。 10 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共33篇,分国编次。它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说理论辩犀利精辟;善于采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战国策》对后代的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 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已相继被秦国吞并。公元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安陵在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这篇文章就是这次斗争的实录。 传统史书体例 (1)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 如《春秋》《左传》。 (2) 纪传体: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的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创始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文学常识 必备知识 (3)纪事本末体:以重要事件为纲,自始至终有系统地把它记载下来。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国语》《战国策》。 (5)通史:连贯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如《史记》《中国通史》(区别于“断代史”)。 (6)断代史:记述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历史阶段史实的史 书。如《汉书》《宋史》等(区别于“通史”)。 由于划分标准不同,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唐睢( ) 怫然( ) 徒跣( ) 抢地( ) 韩傀( ) 休祲( )缟素( ) 色挠( ) jū fú xiǎn qiāng jìn gǎo guī náo 必记字词 字音字形 秦王不说 (“说”同“悦”) 故不错意也 (“错”同“措”) 仓鹰击于殿上 (“仓”同“苍”) 词义理解 必记字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大王加惠 (古义:施予。今义:增加) 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转折连 词) 非若是也 (古义:这样。今义:表示判断)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只是。今义:成直线的) 休祲降于天 (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秦王色挠 (古义:屈服。今义:轻轻地抓) 长跪而谢之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仅仅。今义:徒弟) 一词多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动词,命令,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使 以大易小 (介词,拿,用) 徒以有先生也 (介词,因为) 以君为长者 (介词,把)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介词,凭借) 以 徒 亦免冠徒跣 ( 动词,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 ( 副词,只是)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介词,至,到达) 受地于先王 (介词,从) 请广于君 (介词,给) 于 夫 此庸夫之怒也 (名词,成年男子的统称)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语气词,用于句首) 秦王怫然怒(动词,发怒,生气 ) 怀怒未发 ( 名词,愤怒,怒气 ) 怒 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