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01434

16《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共33张PPT)

日期:2025-04-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33940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33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看看下面这些图片,发挥你的想象力,你能想到什么?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如果我们不会联想,不去联想,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阅读一篇文章,欣赏一种文艺作品,没有想象的参与,都无法尽情领略到它的美感。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作品的时候驱遣我们的想象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文章,让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来告诉我们答案。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作者:叶圣陶 1.理解文中核心概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文章深入浅出说理的方法。 3.学习驱遣想象去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体验阅读的快乐。 学习目标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必备知识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创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文艺作品的鉴赏》还包括“要认真阅读” “训练语感” “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内容。1912 年起,叶圣陶先生即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工作,之后又接触编辑、出版工作,写下了大量文章,就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说利弊,谈得失,找方法。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桥堍( ) 契合( ) 驱遣( ) 怅然( ) 歌谣( ) 忧惧( ) 苟安( ) 拘泥( ) 旷远( ) 海啸( ) 几缕( ) 炊烟( )蠢笨( ) 无可比拟( ) 必记字词 字音字形 nǐ tù qì qiǎn chàng yōu gǒu jū nì kuàng yáo xiào lǚ chuī chǔn ( )落叶 落 ( )丢三落四 ( )落枕 泥 ( )泥土 ( )拘泥 nì luò là lào ní 载 ( )记载 ( )载客 zài zǎi 谣 歌谣、造谣 瑶 琼瑶、瑶琴 徭 徭役 yáo 契( )契合 挈( )提挈 锲( )锲而不舍 qì qiè qiè 旷( )旷课、旷远 犷( )粗犷、犷悍 kuàng guǎng 障( )障碍 嶂( )层峦叠嶂 幛( )锦幛 zhàng zhàng zhàng 樟( )樟脑丸 zhāng 契合: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怅然: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萌生:开始发生;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词义理解 必记字词 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把握论证思路和方法。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找出文章所用到的论证方法。 第一部分 (1-4) 第二部分 (5-13) 以“歌谣”为例,按时间顺序介绍文艺的发展过程,指出古今各类文艺从外表说,都是文字的集合体。 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海燕》的解读为例,指导读者如何驱遣想象去阅读,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 (14) 总结全文,指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欣赏文艺作品,必须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才能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作者在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艺的产生;然后介绍文字产生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最后介绍当纸笔以及印刷术发明后,文字完全成为文艺的集合体,而且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集合体。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文章第一部分是如何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 把文字比喻为一道桥梁,论述了文字是沟通读者和作者的渠道,读者通过文字桥梁走向作者,继而读懂作者,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比喻论证 2.第5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文字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和工具(桥梁),经由文字,作者的所见所感才为读者所知。读者欣赏文艺作品,必须借助文字的品析,才能“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因此,论述作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