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南安军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右丞相。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后失败被俘,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诗作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卷十一(中华书局2017年版)。帝曷(bǐnɡ)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yá)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被元军押送北行,于本年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军(今江西大余)时写下此诗。 背景链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诗意:梅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赏析:一、二句略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此处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诗人当时心情的沉重与凄苦。 指经过梅岭。 梅岭,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 远行的人穿的衣服。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诗意:越过梅岭(我)与谁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赏析:三、四句抒写行程中的悲苦心情。上句说行程的孤单,以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说这次以俘囚的身份回到家乡,犹如不归,心情何等悲痛。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诗意: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一时落入敌手。 赏析:五、六句承开头二句抒写悲愤。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收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诗意:绝食而死是我的愿望,梦里在首阳山头采薇而食。 赏析:末尾二句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表现自己宁死不降的决心和至死不渝的崇高气节。 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 一种野菜。 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被俘后路过梅岭的所见所感,抒写了诗人的悲苦心情,表现了他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对元人的蔑视以及以死殉国、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 主旨归纳 1.理解性默写。 (1)文天祥《南安军》中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表现诗人内心的沉重的诗句是:_____,_____。 (2)文天祥《南安军》中化用杜甫“国破山河在”的名句,表达极深厚的爱国之情的诗句是:_____。 (3)文天祥《南安军》中表明誓不投降的决心的诗句是:_____, _____。 梅花南北路 风雨湿征衣 山河千古在 饿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 典型考题 2.本诗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 对比。这两句将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收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或: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3.本诗与王绩的《野望》都用了“采薇”的典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本诗作者文天祥借伯夷、叔齐采薇而食,宁愿饿死而不食周粟的典故,表明自己宁死不降的决心和至死不渝的崇高气节;《野望》作者王绩借“采薇”这一典故,表明自己隐居不仕的决心,同时也表现了在失意迷茫中向先贤寻求慰藉的心绪。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失败后只身流离于湘、鄂一带,后返乡。清顺治四年被捕后就义于南京。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夏完淳集笺校》卷五(上海古籍-出卷网-1991年版)。本诗是夏完淳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故乡松江时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 背景链接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诗意:三年抗清东奔西走,今日兵败戴上南冠。 赏析: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