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当心个人信息泄露》教学设计 课题 当心个人信息泄露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七年级下 核心素养目标 信息意识:识别需保护的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位置),理解泄露风险(如诈骗),养成发布前检查敏感内容的习惯。计算思维:分析权限和密码问题,设计防护策略(如强密码、关闭非必要权限),理解技术如何降低风险。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利用工具(密码管理、图片打码)提升保护能力,用创新方法(如助记符生成密码)解决安全问题。信息社会责任:遵守法律,尊重他人隐私(不传播监控画面),维护公共安全(不拍军事区域),不转发可疑信息。 教学重点 学会识别身份证号、位置信息等敏感数据并避免随意发布。掌握设置“字母+数字+符号”强密码及关闭非必要软件权限的操作。了解《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未成年人信息的特殊保护规定。 教学难点 理解技术手段(如加密、权限管理)如何防止信息泄露。准确判断陌生链接或请求中隐藏的诈骗风险。长期坚持定期更换密码和检查社交平台内容的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聚焦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已成为高价值的数据资源。个人信息若被泄露或盗取,不仅会侵犯公民的隐私权,还可能会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身伤害。那么网络空间里的个人信息包含哪些内容 该如何保护?小艾建议大家学习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掌握防范个人信息泄露的相关措施。我们一起学习吧!2.探索要想完成“防止信息泄露”的任务,该怎么做呢?我觉得先得知道哪些内容不能被泄露,再学习保护个人信息的方法和手段,最后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向家长和同学们进行宣传。个人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设备信息、账户信息、隐私信息、网络行为信息和社会关系信息等。播放视频《注意个人信息保护》。 分组讨论个人信息泄露可能带来的后果,并分享大家在生活中遇到或听说过的个人信息泄露案例。学生列出和讨论生活中哪些属于个人信息。观看视频了解信息保护。 以小组合作形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并分享发现。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个人信息的种类,增强识别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新知讲解:一、写一写讨论哪些个人信息需要被保护,不能随便发布到网络上,补充下表。二、探索个人信息如遭泄露,可能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例如,手机号码泄露,可能会不断地收到垃圾短信,被各种推销电话骚扰;个人电子邮箱地址泄露,可能会收到很多垃圾邮件;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泄露后,可能被人冒名办理信用卡,恶意透支消费;银行账号和密码泄露,存款有可能被人转走。如果有人利用我们的个人信息干了坏事,我们可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更严重的,我们的人身安全可能还会受到威胁和侵害。三、写一写网络账户和密码是用户使用互联网的通行证。网络密码若是设置得过于简单,就容易被他人猜到或破解,这就是常说的弱口令。保护个人网络信息安全,先从提高密码安全性开始。下表中已根据弱口令形式写出参考实例,请根据表中的强口令形式填写实例。四、做一做请将校园网站的个人密码设置为强口令密码,注意密码强度提示。五、探索除了设置较为复杂的密码外,在输入密码时,尽量在可信度高的计算机上操作。在公共场所输入账号和密码时要注意遮挡,不要在公共计算机上点击保存密码的功能选项。另外,还需要做到定期更换密码(如三到六个月更换一次密码)、不同网站设置不同的账号和密码等。除了用户出于自身原因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外,个人信息还可能在互联网上存储与传输的过程中被非法获取和使用,攻击者利用技术手段和工具从网上和数据库中窃取大量个人信息,给批量用户造成安全风险甚至危害。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